晰宝画了一幅画,他特别高兴,开心的拿去送给他的老师。
晚放学接到晰宝,我注意到他情绪不是很高。
于是我问:“怎么了?你好像不是很开心。”
晰宝不语。
我继续问:“你今天把画送给老师了?”
“嗯。”晰宝表情很失落。
“哦,那老师有什么反应啊?说了什么?”
“老师接了我的画,看了一眼,就放到讲台上的书上面去了。”后面的语气加重了,晰宝的表情也越来越难过。
“你好像挺难过的。”我把他牵过来,接着问:“是不是老师没有表扬你,你很伤心啊?”
“嗯,老师很生气!”晰宝难过极了。
听到这里,我也有点惊讶:“哦,老师为什么生气啊?”
“她被全班同学气到了,气炸了!”他用了强调的语气,我感觉到他心里面也堵着满满的情绪。
“噢,气炸了?那是真的很生气呢!”
“嗯!”晰宝又生气又难过。
“那是在你送画之前老师就已经生气了还是送了画就生气啊?”
“送之前就已经很生气了!”晰宝已经快要哭了!
“听起来你也很生气哦!你要不要释放一下情绪?”我尝试引领他去释放这份愤怒和难过。
“不要,妈妈,我想回家。”
“好吧,尊重你的选择。”
于是我们回家,一边走着一边安慰他。
晚睡前,我感觉这个事情还没完全翻篇,于是我试着问了一下晰宝,
“今天送老师画这个事情,你现在啥感觉?要不要妈妈再带你看看?”
“不了,妈妈,我想睡觉了。”晰宝有点困了。
“好的,那睡吧。”
晰宝翻了个身,他忽然又说到:“妈妈,带吧。”
“那好,妈妈陪着你。我们从老师把画放讲台上开始?”
“好。”
“那时候你心里是什么感觉?生气?失望?伤心?”
“伤心,我觉得老师肯定不喜欢我的画。” 又开始难过了。
“哦,假如老师不喜欢你的画,你会觉得怎么了?”
“觉得我画得不好!”
“那画的不好了就会怎么了?”
“画得不好,老师不喜欢了,就不开心了!”
“所以你期待的是老师收到你的画就会开心,是吗?”
“嗯,可是老师还是很生气!”语气里满是难过。
“那如果你给这个生气打个分,你觉得你送花之前老师的生气是多少分呢?”
“一百分,超过一百分!”
“哦,那你感受一下,你送花之后老师的生气有多少分?有没有之前那么多呢?”
“好像没有。”
“那有多少呢?”
“大概九十分吧。”
“嗯呢!那原来是一百分的生气甚至比一百分还要多的生气,后来变成了九十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少了一点点!”晰宝好像看到了一个新的角度,语气都开始有力量了,声音变得大了一些。
“对的,那是为什么啊?”
“哦,因为我送我的画给老师了!”他声音变得清脆起来,还带着那么一点点骄傲。
“那为什么你送老师画了她的生气变少了?是不是你的画能让他有一点开心?她的心里装进了一点开心,生气就少了一点?你能接受老师因为收了你的画,从原来的不开心非常生气,来到有了十分的开心吗?”
“可以啊!”从没有到有,这个角度晰宝很容易接受。
“妈妈,我困了,我想睡觉了。”
晰宝不再执着于他送出画以后老师没有给到他最期待的反应,整个人都松下来了,很快他就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上学的路上,这件事情被再次提起,我感觉到晰宝还是有一点害怕面对老师的情绪,于是我继续尝试引导他。
我问:“你为什么想要送你的画给老师呢?”
“我很喜欢我的画,我希望她也喜欢。”晰宝答。
“她喜欢了就会怎么样?”
“就会开心!”
“老师开心了就会怎样?”
“老师开心了就会不生气,就不会批评我,还有全班同学。”
“哦,那你是担心会被老师批评所以才想要送画给她让她开心吗?”
晰宝点头。
“那你观察看看,一般什么情况下老师会生气呢?”
“上课讲话,玩铅笔、尺子、橡皮,吵吵的,老师就会很生气!”
“那看来你是很清楚老师生气的原因嘛!”
晰宝有点不好意思,没有说话。
“宝贝,当你给出一个好的呈现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期待对方给回一个好的反应?就像你希望老师喜欢你的画,表扬你一样。”
“嗯。”
“那老师也是一样,她也希望她上课的时候她的学生能给到她好的回应,但是她得到好的回应了吗?”
“没有!”
“她得到了什么回应?”
“很多人说话,很吵!”
“那老师收到了这个不好的回应后她会怎么样?”
“不开心,生气!”
“嗯,是的,老师生气是因为她的信念也启动了,这个时候老师已经没有了心理空间,她需要去释放情绪,再处理她的信念,对不对?但是老师没有学习过觉知,她还没有掌握这个技术,而且她也没有时间去处理,因为她要给大家上课,还要照顾这个课堂,对不对?”
“嗯!”晰宝似乎开始有一点点理解了,表情不再是那么紧绷的了。
“那你送画给老师,本意是想分享你的开心对吗?”
晰宝点头。
“但是老师她心里太难受了,她的难受大过了收到画的时候的开心,所以她没有表现出来你想要的开心,这么说你能接受了一点点吗?”
“可以!”晰宝开始允许了。
“很好!老师需要去处理她的情绪,才能真正的开心起来;那么小学生呢,上课时候应该怎么做啊?”
“认真听课,学习知识!”晰宝答到。
我笑了,这小子,基本的目的还是清楚的。
“那好了,可以进学校了吧!”
“好的,妈妈,再见!”
“再见,宝贝!”晰宝平静了许多,背着书包,走进了学校。
上班路上我在回顾整件事情的前前后后,忽然嗅到了一股“讨好”的气味,我感觉孩子有点想要讨好老师的动作。
那孩子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讨好”的动作呢?今天才开始吗?
和我一起互动的时候的时候有没有?
好像有!
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
忽然一股深深的愧疚从心里蔓延出来,是我以前也对孩子发火,也用情绪控制孩子!
如果觉得难受,就是有不符合规律的地方,那觉察觉察。
孩子有讨好行为让我觉得怎么了?
↓
孩子以后就会养成看他人脸色的习惯
↓
就会被别人(权威)控制
↓
没有自己的主见
↓
无法主宰自己的人生
↓
痛苦的活着
↓
他痛苦了我就更痛苦
↓
我就会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
↓
是我害了儿子
哎,不对,这是我的信念!
孩子会讨好=我不是一个好妈妈!!!
罪人信念启动了!
孩子有这样的行为我就不是一个好妈妈了吗?
我现在学习觉知,释放情绪,共修等等,是不是在努力学着做一个好妈妈?
是我用以前这个方式(发脾气、情绪控制孩子)不符合规律,不符合客观情况,传递不到真相和规律给孩子,支持不到孩子,也无法达到当下这个事情里的需求,而不是我这个“妈妈”不好,不是我作为“妈妈”这个身份不好,不是我这个人不好,不是我这个人本身不好!我需要的不是去批评自己、检讨自己,再去愧疚于孩子!这个当下真正有效的是看见我的无效是什么,我的受伤需求是什么,是什么信念在运作,我这个时候可以做的是什么,同时看见、接纳和允许自己。
忽然的这一个看见,我好想哭,我终于不再总是攻击我这个身份、我这个人了!对于身伤空的我来说,是多么大的解放啊!
那么,在这件事情里,有效的是什么?我看到对孩子我比过去多了一些接纳,接纳他有情绪,允许他不去释放,不去觉察,允许他在他的进程里,这个阶段里,我就全然的陪伴。当他愿意敞开的时候,当他有意愿度的时候,我再适时的引导,再把事实和规律传递过去,这个时候他就比较容易接纳和理解。
陪伴、接纳和允许,这一次我做到了!
OK,前进一步,就给自己按一次确认键!亲子的路上,一边学习,一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