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月前我看到媛宝在读这本书,便问她好看吗?媛宝说王校介绍她看的。我对王校介绍的书都有迷一般的信任,我立刻就买了。虽然家里成千的书里,我看过的不足几十到一百,但是别人介绍好书我就买的毛病一直没改。一是我觉得买书就不是浪费,即使不看,买衣服不穿,买东西不吃,我都觉得是浪费,唯有买书,我经常理直气壮。老公想给自己清理出个架子出来,于是搬下一堆已经有些发乌,甚至纸质已经发黄的书准备卖掉或扔了,我立刻抢回来,认为他们是有保存价值的。而有的,我连翻都没翻过,纸质的变化只是岁月的痕迹罢了。
书买回来一个月,没有拆包,我对此书有个误解,以为是赖瑞和先生写的杜甫传记类。终于有一天打开翻了几页,觉得上当受骗了,这根本就是跟杜甫本人全不相干的嘛。而且,文笔平淡,流水账一般,实在没有一开头就抓住我眼神的魅力。在元旦回郑州的高铁上,我勉强看了几十页,看看睡睡,睡睡看看。于是我在老师群里说,杜甫的五城没啥意思。王校回我,你还没看进去!
就是没看进去,我便把他扔在脑后了。
老师们每天都在看书,每个人,不是在备课,就是在批改作业,要不就是一人一本书专心致志地看,要不就是进入自己喜欢的课堂跟着其他的老师学习新的技艺,要不就是在校园里散步聊天锻炼身体。这是一个阳光的闲适的上进的自觉的亮堂堂的生命环境。所以,过一段时间,我又拿起来这本书,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我得看看他。
后来我下班回家,改完厚厚的作业后,我就捧起来往下看。第一晚,儿子非要挤到我床上一起睡,他幺幺呵呵地就把我的灯关了,我正看得兴起,欲罢不能,就讲给他听;第二天,他又来骚扰我,我便骗他去看沈从文的书,趁他翻着边城集时,我又匆匆看了几页。共用了四天,我把他粗略地都看完了。
确实不是需要花费太多阅读的时间。作为一个唐史研究者,这本书于他充其量只是一本旅游流水账。于我,不过是看了一遍他走过的地名,遇到的九十年代初中国大陆各地的风情风貌的简述,加上一些简单唐史的了解。他写的毫不费力,不动脑筋,平铺直叙,我读的轻松自在,没有思考,更不带有情绪的跌宕起伏,偶尔会因为他文笔的平淡中的冷幽默而发笑。
合上书,我简单回忆了一下,内容我基本忘记了。我一是羡慕,我羡慕他的旅行充满了深深的文化性和历史感。他去的每一条线路,路过的每一个城市乡村,都有丰厚的历史故事,或者是史实资料,他怀揣清晰的或是探究或是想亲见或是证实的目标,将一次次旅途历史化厚重化。一个旅途,不是为了走马观花,欣赏青山绿水,不是人云亦云,跟在一群群游客的屁股后面,不是茫然的,无知的,只是为了到过而去,不是道听途说的,不是漫无目的的。就弥足珍贵。是一个有分量的旅途。相比这样分量的旅途,我突然对自己蜻蜓点水的略过一处又一处的出游作风产生了深深的厌倦和鄙视。反思我带儿子走过的一处又一处,似乎于他于我生命中并无太深的痕迹,因为浅薄,因为没有质量,旅游变成单纯的跑路,所以变得乏味,无趣。直至有一天他开始厌倦,我开始惶恐。是我先无知,是我浅薄,是我没有真正打开旅途之真实。什么样的父母带出什么样的孩子。我们的浅薄,带出来浮躁和粗陋。前几年,昊泽家问我们是否去英国旅游,后来签证问题我们没去成。昊泽父母均是设计出身,在英国,不过是一个一个博物馆细细的泡上一天又一天,在古堡中沉浸或是研究一天又一天。如果是我们去,不过是在一个又一个地点慌慌走过。因为这样的熏陶和引领,昊泽其实是个内涵丰富的孩子。相比,只能说,没文化真可怕。我写到这里,突然有些坐卧不宁,心里难受,我儿子,我好好的孩纸。一念之差,千古成恨,悔之又悔。无他,从头来过,惟有靠自己了,虽然有点晚。加油!看书看书看书,学习学习学习,争取自己变得有文化!
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刚读大学。中国大陆一如书中描绘,真实不虚。虽然我不曾在那时穷游遍野,但寒暑假我从郑州到长春的漫漫旅程,也让我管中窥豹,得知当时概况。现在的旅游或者飞机,或者高铁,或者自驾,风驰电掣,居住吃喝方便得不能再方便。凡事都便利,人便变无用。一方面,发展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优渥,但经历变得千篇一律,生命经验变得越来越少,人类自身的本能和智慧也越来越远离。一切生命和身体因体验打磨而得来的能力也在渐渐消亡。每一次劳心劳力的努力,其实就是一次人类自我成长的经验,当所有这些都被剥夺的孩子长大以后,他们自我的独立生存能力是不是值为负?离开了一切外界的便利,他们真的会寸步难行。想起我们小时亲手体验,亲身经历的。想想每个时代烙下的深深印记。突然对未知的岁月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