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印象 - 草稿

印象 - 草稿

作者: 清露坠素晖 | 来源:发表于2018-02-25 00:34 被阅读0次
    印象 - 草稿

    过春节,家家张灯结彩,走亲访友。信息时代光怪陆离,人们面临着种种诱惑,然而过春节却依然作为中国人心底的最深情结,不论形式怎样变,过春节作为一种中国情感归属,它却始终没有变过。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它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十五,都是“年节”。

    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来表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将春节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所以返乡潮,春运现象也是一大亮点。

    虽说现在过节的气氛日渐变得不那么浓烈了,年味儿也愈来愈淡了,但是对于我这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宅青年,被接受的是各种社交网络平台关于年关的推文、视频刷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点燃了过节的心情。春节——作为中国人年度狂欢的最高仪式,理所当然就算再怎样冷清我还是和大多数人一样还是期待的。

    春节有很多习俗。小时候生活在乡下,在印象中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在这一天,舅舅会一大早洗净准备好的猪头,把它整个蒸熟,作为贡品,祭灶神。在庭院中间摆个长板凳,把萝卜切半,并在上面插下几炷香。舅舅会拜几拜,还会在猪圈屋也献上一贡。晚上外婆还会在灶台前点灯,献上茶,花生等。在外婆不注意的时候,我总会偷偷的拿上几颗自己享受,才不管敬不敬。小时候不太懂,后来才知道这个俗称祭灶神。古时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多些糖水,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腊月二十三的晚上,要把灶王爷和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印象 - 草稿

    另外在大年之前还会“除阳尘”。很多说法是在腊月二十四这天归为“除尘日”。只是我们家比较随意,在年三十之前总会找一天合适的好天气对家里进行大清扫,外婆家是瓦房,当然这样的环境除尘日的活儿可够一家人忙活儿了。一家人整天下来,你看看小孩子完全变成了一只只大花喵,一个个跳得可起劲儿了。我国民间有很多说法,有把这段时间叫作“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因“尘”与“陈”同音,另一种说法也叫“除旧陈新”,“扫陈”便是扫除一年里不如意的地方。

    当然最欢喜的还是大年三十,除夕日。这一天可是年节中的重头戏。一家人从早上便开始准备年夜饭。鸡、鱼、肉这些食材是必备的。寓意年年有余,大富大贵等等。记得小时候,在吃晚饭前还会烧冥币、给逝去的人烧香磕头,总会在他们吃过饭以后,我们一家人再热热闹闹的吃年夜饭。那时的大人总会有好多好多话要说,小孩子则会早早下了桌子,几个人到庭院去放鞭炮。那时候家里没电视,几个小孩一台戏就是最大的娱乐。最幸福的莫过于等到睡觉之前,外公给我们几个发过年红包,心里美滋滋的,连说话都是笑颜。在红包这些活动结束后,会守岁,之后喜欢跟着大人去踩青。大晚上的,几个人影专门在蔬菜茂盛的地里做偷鸡摸狗的事儿。有几年村里人流行“采青”,总要收获颇丰的回家,等主人过后去摘菜的时候,才明白发生了啥。后来,有些主人都学聪明了,会在头天晚上往蔬菜上面浇粪。偷菜人如若没看清,那就中奖了,一手满是喷香扑鼻的肥料味儿。

    正月初一,外婆会早早的起床,把昨晚炒的馅儿用来做粑粑(糯米粉)。每次等我们醒来,洗漱好便可以抢元宝了。外婆说多吃点新年里就会有好运气,福气多多。接着村里小孩儿大多会穿上新衣裳去和朋友约会。新年的第一天,爆竹声声,笑语连连,每个人都容姿焕发,神采奕奕。

    接下来的几天便是轮流走亲访友,联络家族感情。七大姑八大姨围在一起磕着瓜子,闹着家常或打打扑克。外公辈的便玩儿长牌,虽然不懂,到是觉得长牌上的京剧人都挺有趣的。女士们拉着家常时不时还拿我们小孩儿逗趣儿。或许是羞涩 ,或许是没趣,所以我们小孩儿扭头就和同龄人扎堆玩儿去了。吃饭的时候,也是大人和大人坐,小孩儿们凑一桌。最先上的会是糖果类的盘子。当它一到桌上,小孩儿们就面面相觑,蠢蠢欲动的气势一触即发,不到半分钟,上演了一场漂亮的光盘行动,那一只只小手和眼睛,配合的默契又完美。

    印象 - 草稿

    这些都是童年记忆中最清新的印象。如今,年龄稍大了些,也没经常回外婆家了。总是想念那些最简单的温暖。今年过年,一样没有了小时候过节的风风火火。妈妈、舅妈、舅舅和我,四个人一个水煮牛肉、腊香肠、红烧鱼、炒青菜,这就是我们的年夜饭的菜单。两代人与三代人的差别,始终有份牵挂在心头。晚上,守在电脑旁看联欢晚会的也只有我一个人。妈妈低头玩儿自己手机。怎么说呢,看联欢晚会是过春节的一种有效形式。

    在国外一朋友,工作忙的根本没时间想其它的事儿,包括春节来点儿异国感伤。毕竟入乡随俗,放的假也是那边的假日。在守岁的时候,还是在第一时间给朋友发去了新年祝福。收到她的回复消息,她正在和同事看晚会直播,之后又去忙了。晚上回家她说又看了一遍,并说到:“这是她在异国的第一个春节。虽然以前也没在故乡过,但是在外感觉还是很不一样,感觉民族烙印更深。明天还要看两遍。”我在这边哑言到,回了一句:“嗯,不错嘛,政治历史中学到的民族归属感都学到心里去了。”她说:“不关政治的问题。”我当时只是找不到任何安慰的话。“不用安慰啊,傻子,只是自己感觉又成长了。”她的原话。虽然不能以同理心理解,只是祝愿你们能过得顺心,只是大人的世界我总觉得开心与否都是自己选择的。每次的春节晚会主持人,都会例常宣读海外华侨发来的祝辞。他们不论身在何处,通过节日来表达牵畔祖国的这颗心是真心诚意的。

    如今,我国经济发展了,以前的传统习俗,在年轻这一代好多也都没怎么重视了,有些东西在慢慢的消逝。就像春节前后,更多的家庭是选个心仪的地点,一家人来一场春节旅行。这种社会性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旅游业、服务业、餐饮业的发展。当然,私家车随处可见,堵车也是另一番风景了。另外,在春节档,影视业也是活跃的因素,春节,城镇广大人民也尽一份力。这些一一都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祖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经济发展了,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很多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的人,大多在外谋求岗位。一到年关,仍然会选择回到那个魂牵梦绕的地方。返乡潮的点点滴滴,纵使艰辛,不管在外生活如何酸甜苦辣,回家团聚的心不会懈怠,心系的那头是温馨的家。

    经济在发展,农村也在发生变化,不过到目前为止,回家过年还是度过春节的最好方式。就像有一句老话说的,“过年其实是过人”。一起过年的人并不见得有多少共同语言,甚至平日里也极少交流,但是哪怕春节的短暂相聚和传统活动仅仅是一种仪式,那也并非毫无意义,至少这个仪式所带来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安全感是无可比拟的。我不知道,这些“老套的”、有时甚至是“古板的”习俗还能持续多久,但正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的心灵才不至于在功利的世界中无家可归,我们的精神也才能在每年的同一时段得以还乡。

    印象 - 草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印象 - 草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trh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