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原本是唐朝教坊司曲目,题目源自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东飞伯劳歌》:翻阶蛱蝶恋花情,容华飞燕相逢迎。谁家总角歧路阴,裁红点翠愁人心。天窗绮井暧徘徊,珠帘玉箧明镜台。可怜年岁十三四,工歌巧舞入人意。白日西落杨柳垂,含情弄态两相知;《蝶恋花》便来自“翻阶蛱蝶恋花情”一句。
南朝粉黛,浮华艳丽,诗作大都透着绮丽柔媚的气息,所以这个词牌从一开始就有着良辰美景,风轻云淡的意味,历代文人词客,多用它来抒写爱恨情愁、缠绵悱恻,苏轼的《蝶恋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以其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邃的意境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上片描绘暮春景色:“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开篇即以“花褪残红青杏小”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象,残红褪尽,青杏初生,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希望并存的复杂情感。接着,“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两句,将视线从枝头扩展到更广阔的空间,燕子飞舞,绿水环绕,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然而,“枝上柳绵吹又少”一句,又再次将读者拉回伤感的氛围,柳絮被吹得越来越少,象征着春天的即将逝去。最后,“天涯何处无芳草”则以开阔的胸襟,表达了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即使春天过去,芳草依然会遍布天涯。
下片抒发人生感慨“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下片转而写人,通过“墙里秋千墙外道”的巧妙构思,将墙内佳人与墙外行人两个世界联系在一起。墙内佳人荡秋千的欢声笑语,对墙外行人来说是一种诱惑与向往,然而“笑渐不闻声渐悄”,佳人的笑声逐渐远去,行人只能徒留惘然与失落。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多情的行人被无情的佳人所伤,实则也是苏轼对自己人生境遇的一种感慨。他或许在感叹自己仕途的坎坷、人生的无常,以及那些美好事物终将逝去的无奈。
苏轼巧妙地运用自然景色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将暮春时节的景象与人生感慨紧密结合,使词作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词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如“花褪残红”与“青杏小”、“多情”与“无情”等,增强了词作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词作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用字精炼而富有表现力,如“绿水人家绕”、“天涯何处无芳草”等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苏轼的《蝶恋花》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词作。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绘和人生感慨的抒发,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位文学巨匠的深厚功底和独特魅力。这首词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与短暂,更让我们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奈与希望。
这首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依据《全宋词》所载的顺序,此篇当于苏轼被贬任密州(1074年,约37岁)(今山东诸城)太守时所作,苏轼的红颜知己王朝云,一直陪伴他度过了很长的艰难岁月,1083年朝云为他生子苏遁,苏轼对这个小儿子十分疼爱,并写诗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然而让人唏嘘的是,这个小孩一岁多就因病去世了。
被贬惠州(1094年)时,王朝云每每吟唱《蝶恋花》总是泪水涟涟,心疼苏轼的不平遭遇,遗憾的是知心知意的王朝云到惠州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悲痛不已的苏轼立誓,终生不再填写《蝶恋花》,也绝不再听这一曲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