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做的最正确的决定是:透过《活出生命的意义》,重启阅读之旅。
当我读到《活出生命的意义》中作者“对泛决定论的批评”一章,“人不是简单地活着,而是时刻需要对自己的前途做出判断,决定下一刻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恍然大悟。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似乎一度沉迷于做调查,从一项又一项的“调研观察”中推测结论,预测学生或自己会在某一个当下做出某一个特殊的决定,但是,即使任何一项权威的集体统计调查都只能说明某一个共性问题以及概率问题,个体的性格与发展仍然无法预测。换句话说,基于人过去的事实经验而对其未来进行推测的方法不够全面,因为它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这就让我想起昨天和一个孤独症康复机构负责人的交流,她最近接收了一个被其他机构认为“不会再有未来”的7岁重度孤独症孩子,因为他从3岁确诊起就被妈妈送到这家教育机构进行干预。4年了,孩子接受过专业干预,但很遗憾,他的状况不见有太多改善,仍然出现随意流口水,咬人,课堂上各种闹,对培训老师各种不配合等状况,老师尽力付出后的“收效甚微”让周遭的很多老师都表示:这个孩子没法改变了,他很长的一段时间被安排在一个课室里,不打扰别人,不影响老师上课就可以。
我想,原来机构的老师一开始也很负责任地对孩子进行干预,才有经验和理由预测孩子“没救”,但是,人的未来可以被决定和预测吗?
我想,你的答案一定和我一样,不可以。
人,是拥有自由的意志和潜能的,但孤独症的孩子有吗?
恰恰,这时候就会有部分怀疑的声音。暂且不回答有没有的问题,不如回答一个假设:如果孤独症孩子没有自由意志他会变成什么?
可以大胆假设:如果没有,那么孤独症孩子“仅仅是一台受损而无法修复的大脑机器”,这是参照书本的比喻写出的语句,它恰恰说明作者的观点“任何预测必定要参照生理、心理或社会的条件。但是,人的生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他有能力超越这些条件。”
那你觉得,人能够被改变以超越这些条件吗?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更多的赞成曾听说过的一个观点:人不能被其他人改变,但周遭的环境和人独特的经历可以影响其心智发展,在特定经历下人的潜能可以被激发,释放出来,并最终作用于我们的人生,即潜能能够改变人生。
如果说“潜能改变人生”是必然结果,那么它对应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哪些前提条件是这个必然结果的充要条件?
这个问题似乎有点抽象,不如换一个思路,一个好吃的苹果最初只是一颗种子,这颗种子最后结出果实的过程中需要什么?需要阳光,雨露,水分……当然也需要一些恶劣的成长条件,种子会在自然环境下焕发自身的生长力量发芽,破土,成长,开花和结果。当然人的成长过程没有那么理想的线性规律,毕竟有些成长环境不会一帆风顺,正如袁老师所言,也许我们在生活中,事业上遭遇挫折,陷入迷茫,被质疑,被打击等等,这些成长条件以及我们的原生家庭,性格,思维模式以及行为模式等都是影响必要结果的前提条件。
通读全书,我认为人的未来不能被预测,但我们要停下来思考:自己为什么而活?正如尼采所言,“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这是全书留个我最大的课题。“人不是简单地活着,而是时刻需要对自己的前途做出判断,决定下一刻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无论在何种状态下,生命仍然可以充满意义,如何判断人生的意义?书中给出了答案,但是这个答案我还没有真正践行到最终结果,所以我没有对标的答案,仅仅只能呈现我结合此书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哪怕现在也还在人生低谷时期)给自己的要求:1、投入到角色责任中去,该上班用心上班,该带娃的时候全身心投入,该放松时恣意伸展;2、周围的资源已经为我提供一个最适宜的空间,环境和爱,尽情去接受和拥抱就行;3、承受一切已发生的苦难和艰辛。
最终,也许没有任何“成功”,但憧憬里,我似乎——
活出了“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柔婉精彩;
活出了“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毅然姿态;
还活出了“寻常岂藉栽培力,自得天机自长成”的豁达实在……
还有更多可能性……
文章的最后,回答一下,那个重度孤独症孩子最后还好吗?
据我了解,他妈妈已经给他换了另一个机构,在新的机构里,遇到了很多重新能够接纳他,关爱他和帮助他的老师们,他的流口水的状况改善了,不再见人就咬,虽然还有很多社会功能需要慢慢恢复,但——
值得庆幸的是,他是安全的,他的未来不会再被预测,在未来艰难的岁月里,愿他能被师者、家长、社会温柔以待。
特别鸣谢:这次共读活动遇到的每一位同行和导师,每个人的体会不尽相同,让我在无意间发现到更多新视角,新体会,感谢每一位。这本书意义深刻,值得我不断复习,试着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由于本人文笔有限,文字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