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负担重,国人有目共睹;喊了多年的“减负”,终不能落到实处。一轮又一轮的教育改革,尘埃落定,书包还是那个书包,孩子们依然疲于奔命。何以如此?教育难道就这么困难吗?其实,这一切,都根源于对“全面发展”的片面理解。
谁不想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全面发展?然而,何谓全面发展?怎样才能全面发展?在此问题上,至少存在两个重大误区:一是把全面发展当作同时发展。一个小学生,平均每天要学习五门以上课程,到了初中,则平均每天要学习七门以上课程。一个上午四门课,孩子刚听语文老师讲完一篇课文,数学老师马上进来讲XYZ,接着英语老师进来教ABC,然后是另一门……。孩子的时间就这样被机械地分割成一块块,头脑就这样被动地跟着老师旋转,根本没有停下来深入学习、享受学习的余地。
很多家长,则出于对孩子不能“全面发展”的恐惧,在学校课程之外,还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才艺班,让孩子穿梭不停地“赶场”。其实,全面发展不等于同时发展。人各方面素质的增长并不是齐头并进的,而是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发展需求,所谓“全面发展”,要从孩子人生的全程来把握,而不能要求孩子在某一阶段样样学习,样样具备,样样精通。
人的学习,需要充足的时间,宽松的氛围,这样他才能专心致志,深入其中。我们知道很多人,并没有受过“全面”的学校教育,反而具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度的修养。比如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就只有小学学历。类似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秘密就在于这些没上正规学校的人,反而有机会在某一时期内集中学习一门学问。在某一阶段他看上去是片面的,但他整体的人生却是丰富多彩的。
又如古代孩子小时候上私塾,我们看上去觉得很单调,但他们长大后却往往德才兼备,莅官行政,农田水利,吟诗作赋,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我们的孩子呢,每天都要学很多课程,看上去很“全面”,累得不行,长大了多数人的生命却枯涩庸俗,缺少情趣!全面还是不全面,不在一时,而在一生!
第二个误区是把全面发展当作平均发展。世间有各种各样的学问,但它在一个人生命中的价值并不相同,而是有本末先后,主次轻重。我们现在的课程设置却是平均主义,同等对待。比如对大多数人来说,在他漫长的人生中,用到的数学知识是非常有限的,数学对他人生境界的提升和人生幸福度的增加并没有多大助益,但他仍然不得不从小就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来学数学。孩子的累,其实主要就累在数学上。
我们难道不应该反思一下:数学在我们的生命中就那么重要吗?数学值得我们的孩子辛辛苦苦地学上十二年吗?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给孩子奠定文化基础,奠定文化基础的途径,其实不在数学,不在英语,而是以语文为核心的人文教养。中小学教育,理应以人文教养为主导,以语文为核心,但现实是,学生多数时间都在学习数学和外语,人怎能正常发展呢?人都不正常了,又谈何全面不全面呢?
对“全面发展”肤浅片面的理解,已经成为教育改革最大最顽固的障碍。多年来的教育最大的悲剧,就是以“全面发展”的名义压迫孩子,而导致孩子痛苦厌学,而且样样都不行,样样都不发展!现在,是到了对“全面发展”这一观念作全面审视和深入探讨的时候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