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华山论道读书
谈“东方”与“西方”

谈“东方”与“西方”

作者: 韩和侨 | 来源:发表于2018-03-10 23:04 被阅读30次

文/黎建初

图书信息

书名:《德国与中国:历史中的相遇》

作者:(德)顾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年4月出版


      这本书是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在北师大上课的演讲实录。

        因为是演讲实录,这本书十分通俗,十分好读——可难以避免的是,它所呈现的知识系统化程度并不高。

        尽管如此,顾彬教授的一些观点还是极具启发性的。在此,我想谈谈他对“西方”和“东方”的理解。

        顾彬教授在上第一节课时便对学生们说:“‘西方’‘东方’等概念是不能乱用的,因为这两个概念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张力。随便使用‘东方’‘西方’,容易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例如说,我们容易把鸦片战争说成是“中西文化的碰撞”,可顾彬认为,这一点儿也不准确——鸦片战争,充其量是“中英(或中法)文化的碰撞”。至少,这里的西方不可能指德国和意大利,因为那时德国和意大利根本就不存在。(当时分解成大大小小数百个邦国,其中一个大家应该知道:普鲁士。)也不可能指美国,因为美国那时在搞些什么“门罗主义”,对美洲以外的事务不管兴趣。更不可能指瑞士,比利时,匈牙利这些小国家,因为它们根本没有能力去侵略中国。所以说到最后,这个“西方”至多指英国或法国,如果把它理解成德国,美国或者瑞士,这些国家真是躺着也中枪啊。

        顾彬教授第一次来中国时就遇到过一件比较尴尬的事情:他去参观圆明园遗址时,有个人对他说:看啊!这就是你们西方人干的好事!可实际上,火烧圆明园是英法联军所为。而在英法联军侵华的时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一个叫“德国”的国家。(德国1871年才统一)这样看来,那个人对顾彬教授的指责,是没有道理的。

      将欧洲和美国笼统地说成“西方”,会将欧洲各国和美国之间的矛盾和差异统统抹去。顾彬教授指出,有一些学者由于忽略了“西方”的差异性,犯了一些严重的学术错误。例如说,有一些美国学者,说“西方”与中国在鸦片战争以来缺乏文化交流。他们声称,在鸦片战争以前,“西方社会”对中国的文学、哲学一无所知。顾彬教授严厉地驳斥了这种观点:看来,这群美国学者对德国文学史一无所知。要知道,德国早在17世纪就开始翻译中国的经典名著,例如说,《道德经》在德国已有100多个译本。除此以外,许多德国学者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例如说莱布尼茨,他的哲学思想就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要说“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顶多只能说是美国社会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美国代表“西方”,可美国等于“西方”吗?如果仅从美国的角度看待问题,那我们岂不是承认了美国有所谓的文化霸权?这么说,德国人不同意,法国人不同意,澳大利亚人不同意……我们如果随便地把美国人(而且是部分人)的观点看作是“西方人”的观点,我们实际上是成了“美帝国主义”的帮凶。

      同样,我们在说“东方”时,如果只想到是中国,也是不太合理的。日本文化,韩国文化,越南文化,中国文化……它们的确是相似,但绝不等同。

      其实我觉得,即使是讲“中国”“中国文化”,也很容易陷入以偏概全的境地——藏族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中原文化……相似但绝不等同。反正,当我们在使用一个大概念进行论述的时候,必须十分注意大概念内部的矛盾和差异。在某节课上,顾彬教授含蓄地指出:“中国学界太喜欢讲大概念。”而对他来说,大概念中细节问题其实是十分重要的。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西方”或者“东方”诸文化中或许真有许多相同之处。如果说“西方”“东方”这些概念真的存在的话,它们或许就是指这些相同之处。的确,这些问题是值得研究的,可研究的前提是一个人必须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可是,这样的人很少——就别说能把“西方”“东方”那十几种主要文化弄清楚了,一些人就是单独地研究“德国文化”“法国文化”或者“美国文化”都已经招架不住了——顾彬教授特别地告诫同学们,如果一个人仅仅是通过看中文文献或英文文献来研究德国文化,那些人基本上就是胡扯。你们不要以为,那些德国经典文献的中译本就是经典文献本身——翻译会使原文变味,会“污染”研究材料。更何况,一个连德文都不会的人,不能指望他对德国文化有多么深入的了解。两项不利因素叠加,你真能信任他能得出准确的研究结论?

        照顾彬教授这样说来,依我的观察,我们研究外国文化的论文中的确有许多是垃圾——上个学期,我为了写一份关于“犹太文化”的作业,在知网上找了许多文章,意外发现一个现象——明明是“犹太研究”,大多数的文章参考文献里居然全部是中国人写的文章——它们到底在研究什么?是研究“犹太文化”还是研究“中国人眼中的犹太文化”?文献数量是可观的,可真正有价值的没有几篇。很不幸,我的水平有限,最后也生产了一篇“垃圾”出来——不过,如果我真的要搞“犹太研究”的话,我想,熟练阅读希伯来文和英文应该是标配吧。

        既然没把握,那么就不要乱用“东方”“西方”的概念。即使是为了方便而使用,也一定要注意其内部的矛盾和差异性。


建初是我的好友,将这篇文章发到简书获得了他的同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谈“东方”与“西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ufi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