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翻近几年上映的好电影,看到了《芳华》。
确实,这电影伤情。看完后,它让人回不过神儿来。倒不是思索情节,而仅仅是一种情绪,是一种对青春的巨大感念与失落。
伤逝青春,总是痛入骨髓。
“好想回到初中的课桌上,当下的一切,都只是梦境。一觉醒来,还是青春年少,熟悉的老师,熟悉的同学,熟悉的环境,透过窗户,一切的一切都那么令人放心。是的,一切,都还来得及……”
此般文字,照进现实,击得人心粉碎!
严歌岺用《芳华》祭奠了青春,冯小刚认真地拍成电影,也结结实实地完成了一个心结。他们有那样的经历,用艺术的形式,还自己的年华以军礼,也算无憾。
对于青春,人人都有笔情账,只是年少时轻狂,不懂得也不觉得而已。多是到了一定年纪,心头方才有些触感,坚硬的心变得柔软。许些不经意的人和事,本是稀奇平常,却常致涕泪横流,连自己都会诧异。
这样的情况,七十、八十年代的人尤甚。不可理解的是,九十,甚至零零之后,却也喜欢八九十年代及之前的老歌曲,且人数不可低估。
的确,步入新时代了,科技、信息化了,精神的活度与亮度却逊色了。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的时代,精神蓬勃昂扬向上,连走路都忽忽带风的时代,再度因人们的心灵需求,而被温暖怀念。
现在的人们,个体素质强,社会开放民主,权利保障更健全。这些进步,与我们的青春时代相比,都大大地改进了。但是,爱恨情仇这些东西,是感性和感情的世界,却是另一回事。
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
这也是为什么,文学的力量,文学的经典,能够历经千年,而永恒。那就是,因为它首先把人当人,一个普通的、有血有肉、真实的人。
若非文学、文艺、文化,人何可依存?
人是感情的动物。情字,演绎出人间。佛家讲,芸芸众生,苦海无边,为的是一情字。金庸的小说,能够独步,也正是靠了情字。那是大悲悯的情怀,人物个个可爱,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在他的笔下,舍不得让每一个人真正无依无靠,每一个人都会有关心他的、爱护他的。即使死了,也感觉不到太多的悲伤,因为来过这个世界,爱过、恨过,真正地活过。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好似青春吐芳华。”每一个的成长,亦是如此。都洁白,都纯洁,都活泼泼地长大着。无论怎样的时代,专制一点,封建一点,左一点,还是开放一点、民主一点,都大多是不可改变的。况且,青春年少之时,又有多少是在意这些东西呢?
所谓的青春,只是在一个又一个不同的集体里,认真而努力地成长,同一个又一个人熟悉着,又分别着,爱着,恨着,维持着……
有位女子前段时间留言,“青春就是晃啊晃,这些年一晃就过来了……”并附上刚刚大学毕业,到深圳工作时的照片。我看了,呆坐半晌,竟无从回复。
所谓伤感,就是这样,是回不去的一种惶恐罢!村上春树在三十八岁的年龄,写作《挪威的森林》,内心便有这样的驱使。总觉得,要对已经逝去的岁月写点东西,完成对青春的召唤。否则,心中总是缺失了这样的东西。看那文字,特别是序言中的文字,真是吃一大惊。原来,文学真的是不分国界的,感情真的是相通的,对于青春的怀念,那样的文字,竟完全是心中的话。甚至于,有的话,在形式上就同于前几年时写回忆高中的文字。那文字,断断续续,总难以写就,把残篇补缀成书,感觉像一种仪式,才这般年龄似乎早了些,总有些可笑。或者说,实际上是心里还不甘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