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匠心早课 | 王阳明:相信美好,就会遇见美好

匠心早课 | 王阳明:相信美好,就会遇见美好

作者: 匠心物道 | 来源:发表于2020-02-15 01:23 被阅读0次

    《礼记•礼运》说:“人为天地之心”。古代圣贤也教育后人,要“为天地立心”。

    没有人,这世间就没有美丑,没有美丽和善良。

    世界没有本来模样,你心里有什么,相信什么,就拥有什么样的世界。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决定了他的世界的模样。

    有句话说得好:这个世界,就是你自己的世界,你对世界的态度决定了你会拥有怎样的世界。

    王阳明十三岁时,母亲早逝。继母常常虐待他,而他父亲远在京师任职,对于王阳明的遭遇毫不知情。

    王阳明不得已,想利用继母笃信佛教的弱点,摆脱她的虐待。她半夜悄悄起床,把茶盘放在佛堂门外,第二天早晨继母见了,觉得非常奇怪。日后每天都如此,继母不由得心中发毛。

    后来王阳明觉得时机成熟了,就到郊外找寻捕鸟人,买下一只平日罕见的怪鸟,偷偷放在继母被内。继母整理床铺时,突然看见这只怪鸟,害怕鬼魅作祟,便赶紧请来巫婆占卜。

    谁知王阳明早就买通巫婆,对继母说:“王状元前妻对自己儿子遭人虐待很生气,上告天帝,现在天帝派阴兵下凡拘捕你的魂魄,被中的怪鸟,就是阴兵的化身。”

    继母听了这话,吓得脸色发青,赶紧下跪谢罪,王阳明也装作害怕,下跪向天帝求情。从此继母对王阳明便视如己出。

    心里有什么,就相信什么,相信什么就看到什么。

    1、相信美好,就会遇见美好

    五百年前,王阳明的学生冀元亨问他,何谓“心即理”。王阳明笑而不答,唤书童取来一本《战国策》,第一页是战国详细地图。

    阳明把地图扯下来,撕成一张一张的纸片,然后让冀元亨重新拼接起来。这是一张战国初年的地图,除了我们熟知的七国之外,还有中山、鲁、邹、外加一些少数民族小国。

    冀元亨动用一切知识,也只拼出了山东六国,然后无奈地望着老师。

    阳明微微一笑,把纸片交给了书童。

    冀元亨内心不以为然,我都拼不起来,这个书童又如何能拼起来。

    谁料,书童全然不看战国地图,而是把纸片翻了过来,那是一幅刘向(《战国策》作者)的画像。

    书童笑着对冀元亨说,只要把人(画像)拼起来,这地图自然也就拼好了。

    冀元亨顿时领悟,

    2、人对了,世界就对了。

    《人民日报》主笔卢新宁在北大中文系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中说: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

    只有我们相信美好,心里有美好,才能在世界里发展美好。相反,一个人如果不再相信真善美,那么看到和拥有的世界就必然充满罪恶、丑陋。

    因此,一切都与人心有关。心里光明,世界便不黑暗,心里光明,世界便清晰透亮,心里光明,世界便温暖如春。

    不是世界如何人便如何,而是人如何,世界便如何。相信美好,才能发现世界上的美好事物,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世界。

    王阳明一生历经坎坷,遭廷杖、下诏狱、贬龙场、功高被忌、被诬谋反,受尽了命运的折磨,放在平常人身上,估计早就郁闷而死了。但是王阳明却一直保持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龙场的时候,跟着他的随从都相继病倒,只有他自己安然无恙。

    王阳明说:我来龙场两年,也被瘴毒侵害,但是我却能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那是因为我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悲悲切切、哀愁抑郁。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一个人如果快乐,体内就会分泌出一种激素,提升身体状态。一个人如果郁郁寡欢、闷闷不乐,那么身体状况就会随之下降。

    在赣州的时候,陈九川病倒了。

    王阳明对陈九川说:“生病这件事,积极面对它确实很难,你感觉如何?”

    陈九川说:“这方面的功夫,确实很难。”

    王阳明回答:“经常保持快乐的心情,就是功夫。”

    在王阳明看来,保持身心畅快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能力,需要通过修养而获得。

    3 、活在当下

    王阳明讲过:“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意思是,只要常存养此心,就能经常觉察到心的存在,这就是做学问。那些已经过去的事,想它有什么益处吗?那些还没到来的事,想它有什么益处吗?这样胡思乱想,只能白白丢失清明的本心。

    一个人想活得快乐,就要有这样一种智慧:活在当下。

    简单来说,就是活在此刻,专注眼前的事情,不必胡思乱想。

    专注于当下,不去计较过去的得失,也不忧虑对于未来的变故,这样的人,内心宁静而清明,因而是快乐的。

    心理学已经证明,如果一个人专注于某件事,他的身心就会处于一种和谐之中,进而引发出舒缓的喜悦感。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人们的幸福感普遍降低,那是因为我们失去了专注于某件事情的条件。一个人每天接触那么多信息,沉浸于层出不穷的娱乐,这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

    我们不再幸福,因为我们不再专注。

    因此,我们要努力摆脱各种纷纷扰扰,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把握现在、专注当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发自内心的喜悦。

    4、放下自我

    王阳明在龙场时,曾经打造过一个石棺。因为他在悟道的过程中,始终不能放下自我,放下生死。

    王阳明发下大愿:我就当自己已经死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他在石棺中静坐修身,潜心悟道,终于彻悟“格物致知”的道理。

    人生最大的障碍是自己,如果不能放下自我、破除我执,就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

    我们觉得痛苦,是因为我们感觉到了失败。而所谓失败,其实就是事情没有像“我”所期望的那样发展,最后事情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结果。我们痛苦,因为我们紧紧抱着一个“我”,不愿意放松。

    所以王阳明说:寻找快乐,其实就是不断放下自我的过程。

    苏轼《前赤壁赋》有这样一句话:“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一般人面临生命中的重大变故,都会愁绪难解。而苏轼选择放下自我,忘怀得失,返归自然,他把艰辛的生活融入和谐的自然,由此换来精神的从容、洒脱、喜悦。

    真正的快乐,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5、少点欲求

    王阳明曾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这里所谓“人欲”,不是指正常的生活欲求,渴了喝水,饿了吃饭,冷了穿衣等等,而是指过度的贪欲。 因此,修养功夫就在一个“减”字上,适当减少那些过度的欲求,从而破除贪欲对心灵的裹挟。这样我们的心灵就能回复到原本的良知了。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曾经告诉我们,过多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来源。试想,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欲望的满足上,那么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快乐也就荡然无存。而人的欲望无穷无尽,如果不懂得节制,就永远在满足欲望,而又永远都满足不了欲望。从此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道德经》里有这样一句话:“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人要懂得知足、知止,才能良好地保全自己的身心和谐。

    王阳明曾经给他的学生举例说,张良、董仲舒、诸葛亮、韩愈那些取得了卓越成就的古人,无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欲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专注在事业上,最终取得过人的成就。

    只有节制欲望,让自己在欲海中脱身,才能破除杂念,让心灵沉静下来,去做些有价值的事情。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王阳明身后500年来,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许多第一等的人物把王阳明奉为自己的精神导师,其中包括张居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胡雪岩、蒋介石。

    阳明心学,为何受到这么多杰出人物追捧?易飞老师认为,心学最高的价值就在于,它不是高深的概念,而是简便易行的哲学

    阳明心学从王阳明坎坷的人生经历中激发出来,是实践的哲学。

    (王阳明简介)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王阳明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崇德尚义,文韬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也因此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流传至今,堪称学界巨擘、“百世之师”。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匠心早课 | 王阳明:相信美好,就会遇见美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uns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