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2日
82岁的中国老人张弥曼
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在这一天
她荣获了“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这位面容慈祥、和蔼可爱的中国女性
微笑着上台领奖
并用五种语言进行致辞
再加上风趣幽默的表达
赢得了台下一众掌声
而这段五分钟的演讲
也风靡各大社交媒体平台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是什么奖?
该奖项设立于1998年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集团
联合设立
每年会评选出5位
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杰出女科学家
表彰她们为解决科学问题所作的贡献
在此之前,中国也只有五位女科学家
获得此项殊荣
这个奖项的分量可想而知
张弥曼为何会获得此奖项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给她的颁奖辞中
这样写道“她开创性的研究工作,为水生
脊椎动物向陆地演化提供了化石证据,推动
了人类对生物进化史的认知进入新阶段。”
之前科学界普遍认为
古总鳍鱼是四足动物的祖先
张弥曼通过研究对这一理论产生了质疑
她发现古总鳍鱼是没有内鼻孔的
这证明这种鱼类无法离开水在空气中呼吸
也就没有在陆地上生活的基础
以前四足祖先的观点值得商榷
这一观点在古生物界引起了轰动
说起张弥曼与古生物学的结缘
这完全是偶然事件
1936年,张弥曼出生于浙江嵊县
她的父亲是一名医学教授
从小受父亲的影响
张弥曼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医生
不过,到了要报考大学时
当时的时代情况让她改变了这一初衷
当时正值50年代初
中国正在朝工业化迈进
国家大力号召青年学生投身到地质
这一空白学科
当时乖巧听话又富有浪漫主义的张弥曼
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
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
并期盼可以为中国的地质事业做出贡献
那时候,张弥曼对地质不太了解
能想象到的画面就是
坐在骆驼背上横穿戈壁
这样的生活还是很有浪漫气息的
可是,张弥曼并没有分配到地质专业
而是去了古生物学专业
这在当时是相当冷门的一门学科
古生物学具体要学哪些
研究古生物有什么作用?
张弥曼对它是一无所知的
不过,她并没有放弃
仍然抱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学习这门学科。
1995年,由于在校表现优异
张弥曼被选拔到莫斯科大学进行进修
在恩师伍献文的建议下
她确立了古鱼类研究这个方向
![](https://img.haomeiwen.com/i2158470/752394d24cfa36ec.jpg)
留学苏联时期的合影(摄于1960 年,前排左一为张弥曼)
苏联学成归来之后,张弥曼正式进入中科院
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工作
张弥曼回忆起那段工作岁月还是很怀念的
大部分的工作就是去野外采集化石
负重几十斤,走几十里的山路是常有的事
当时正值年轻,工作起来很有干劲也不觉得累
![](https://img.haomeiwen.com/i2158470/5ba7674be40c2fd8.jpg)
野外勘查工作,后排右一为张弥曼(照片久远已破损)
在张弥曼的古生物研究生涯中
斯德哥尔摩的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是一个重要的存在
她分别在1965年和1980年
在这里进行进修和学习
并于1982年采用连续磨片方法
去还原杨氏鱼
从而得到了上面提到的
震惊古生物界的观点
整个研究过程是费时费力的
这就方法是指将古鱼类化石封固在石膏模型中
每磨去一层就要会绘制出一个截面图案
首先,她要把化石埋在硬石膏里,然后开始研磨。
每磨一下,就要用精密的尺子量一下是否到了50毫米
这样才能保证化石磨得平
而她要将磨好的化石放在显微镜下,利用反光镜将图像映在纸上
再用铅笔仔细描出来
就是这样反复地磨片、画图
两年之后,张弥曼才将它磨完
并得到540多张图纸
杨氏鱼被完整地还原出来
在工作上,张弥曼一心一意
取得了众多科学成果
在生活中,她还是留有遗憾的
由于工作关系,
张弥曼在女儿一岁时就送到上海外婆家
女儿十岁时,她才将其接回自己的身边
回忆当时的情景
张弥曼讲到第一次见面
女儿不认自己
只是大哭
去外面女儿也不愿意和她拍照
人生是有限的,时间也很短暂的
一辈子能够做成的事少之又少
张弥曼将自己的全部热情
投入到了古生物学的研究中
才获得如此成就
让我们向这样的科学工作者致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