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和一个伟大的梦想相比,更难的是「犀利的第一刀」。
如果说 2018 年,大家还在怀疑、否定「寒冬」的到来的话,2019 年,几乎每个科技圈的从业者都开始无可避免地和寒流相遇。从「优化」到「裁员」再到「结构性调整」,从巨头到创业公司,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科技圈里每个角色都在经受冲击。
然后,裁员优化终归只是一时的手段,创业的步履不停,企业永远缺不了干活的人。那么,对于科技创业者来说,什么才是面对这场中国互联网史上最严寒冬的正确做法呢?
在从创业者转变为投资人的周航眼中,「回归商业本质,创造用户价值」是唯一的答案。过去科技互联网圈泡沫过多,估值动辄超过「独角兽」,让人忘记了「热钱」才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
周航认为,和一个伟大的梦想相比,更难的是「犀利的第一刀」,就是你到底要做一件什么样的锋利的事情,你能不能提供一个产品或者服务,让它像针尖一样捅进去,哪怕很小,但可以触动用户,真正的帮助用户解决具体而强烈的问题,这往往比一个百亿美金的伟大梦想更重要。
那么,科技创业的「真相」还有哪些,创业者又要如何在寒冬中建立怎样的「常识」?
在 BMW · 极客公园 Rebuild 2019 科技商业峰会上,顺位资本投资合伙人周航带来了自己的思考(经极客公园编辑整理):
周航:成都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知道这两天大家都听了很多干货了,各行各业的创新都给了大家非常耳目一新的东西,给了大家特别大的信息量。我每次来极客公园的大会都感觉特别烧脑,所以今天下午我这个环节,就是大家的一个「休息时间」,我会跟大家聊一点比较务虚的、没有那么硬核的、每个人都可以听懂的话题,帮助大家在继续接受干货之前有一点小小的放松。
今天跟大家聊的话题叫「看懂科技创业的真相」。
什么叫真相?难道我们过去接触的,你们听到的东西都不是真相,是假相吗?是什么意思呢?
的确从去年开始,我们感觉到了好像跟过往有一点不一样的氛围。大家知道科技创业过去那么多年一直是中国商业最受关注的领域。比房地产,比矿产,比其他的都受关注,所有聚光灯都打在我们这个行业身上,因为这类公司都做着非常新鲜的事情,进行非常快速地成长,实现了非常巨额的融资,然后很快速地上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创业、创新、创富的故事。然后团队又这么年轻,他们的表达又是如此的不同,甚至他们的穿着打扮都跟以前是不一样的,这给我们带来整个感官上的巨大冲击。
我们以为创业就是那样的:想到一个主意,在厕所遇到一个投资人,五分钟说动他,他就给你投第一笔钱,接下来就一路高歌猛进,每年都实现十倍甚至百倍的增长、融更多的钱。原来是三年、五年,现在更快,最近刚刚上市的一家公司,仅仅用了一年七个月。大家以为这就是创业的故事,所有人都在讲,我也去创业,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实现火箭般地成长,五年以后人生从此不同。大家都以为这就是科技创业。
但是去年开始好像氛围有点不一样了。我们听说科技公司的薪酬没有那么高了,甚至很多在裁员,力度还很大。然后也听说这些创业的老板们找钱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甚至听到了很多公司开始倒闭的消息。但实际情况可能比大家想象的还要更严重,还有很多虽然没有关闭,但是正在关闭的路上。
所以科技创业到底这一年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到底是不是阶段性的问题?是不是有人所说的「资本寒冬」。我开玩笑回应他们,「如果是寒冬就好了,因为冬天到了春天就不远了。」但这真的只是一个需要熬几个月就会过去的寒冬吗?我觉得可能不是。
我自己反思,可能这是一个时代的过去。就是我们过去所崇尚的那个时代,刚才我描述的那种热闹的场景,可能至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再也不会回来了。我们过去所幻想的这种:有一个 idea,迅速做一个产品,迅速实现快速增长,用户增长了,市场成长了,再融资再成长,这个过程中几乎不需要考虑公司的收入,也几乎不需要考虑公司的利润。
我做过一个粗略统计,中国在过去 20 年时间里面,从互联网创业第一代开始,有差不多 20 年的时间,这期间拿过 A 轮以上融资的公司可能超过 1 万家,但是这 1 万家公司当中真正实现了规模性盈利的公司不过百计,我们所说的规模性盈利是按照一年盈利 1 亿人民币来计算。即便在泡沫时代,全球独角兽公司也不过 400 多家,中国企业占了一半左右,他们现在日子过得还不错,但以后也会更好吗?我觉得不一定。要知道,过去十年间,中国科技公司赴美赴港完成上市的公司也就 100 来家。
最重要的就是整个资本市场对公司的观察和评价体系,以及未来可能悄悄的产生了新的看法。所以我认为可能不是几个月的时间,这可能是一个时代的更迭和替换。这样也就意味着我们在新的周期里面,现在正在创业或者未来想创业的朋友,可能就要思考,我们再也不能按照过去那个时代的方法论来创业了,就好像互联网时代的创业不能按照传统行业创业的方法论去思考一样。
这个话大家看了很多了,叫回归商业的本质,创造用户的价值。这其实是大俗话了,好像是貌似正确而不明就理的话。今天就稍微拆解一下,给大家分享一下。按照这样的新规则,所谓的回归商业本质创造用户价值是什么意思。
第一句话:所有的创业起步于你找到了一个问题。
我们每个人对生活、行业、技术有很多洞察。我们这些科技创业者其实都是那种特别擅长无中生有、从无到有的人。我们说要做一个没有的事情,但你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我们说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过去也曾经有人说叫「痛点」。为什么我用了问题而不是用痛点呢?我曾经给很多人分享过,我说「痛点论是很糟糕的,因为痛嘛,不痛了你的这个事就没有价值了。」所以不能去找痛点,要找真正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应该有这么三个特质:首先必须是真实的问题,其次是长期,最后是普遍。
稍微解释一下这三个词分别什么意思。
我们经常看到一个创业者说我发现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但我经常感觉这可能不是一个真问题。我们往往要追究最底层的东西。有人说我也想去火星,但如果你做一个调研,询问「你想去火星吗?」你如果这么调研的话,很多人就会说我想去。难道你就可以说「我调研了全球 50% 的人都想去火星,因此去火星旅游一定是一个超级大的市场。」你是不是直觉上感觉这是不对的?因为很多时候,需求没有真正的付费意愿可能只是一个需要。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刚才说的长期,很多痛点性的问题,可能本质上就不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所谓长期,我经常在问自己也问别人。我说你所说的这个事情在十年后是不是依然存在?如果是,我恭喜你可能找到了一个长期性的。
还有一个坑就是普遍。什么是普遍?就是有没有足够多的人。和传统行业相比就是,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是让你有机会服务没有边界的人群数量。因此如果你发现了一个问题,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长期的,甚至可能是强烈的。但是不太有普遍性,也就是说只有很少数人才有这个需求。
开一个玩笑,我们的会场后面展出了昨天发布的宝马全新一代 7 系,我也参加了发布会。会后就问一些朋友,我说你们猜宝马 7 系在中国一年有多大销量?数据我就不说了,我怕说得不准。但实际上情况很残酷,中国一年新车销售两千多万台,但是真正买得起,而最终买了宝马 7 的人可能是千分之几。现实就是这样的。
所以我觉得找到一个长期、真实而普遍的问题,这是创业的第一步。
第二句话:找到问题后能否提出一个简单而准确的解决方案?
大家都知道,做简单是非常难的,要把事情做复杂是很容易的。所以我觉得对创业者最大的一个考验,是能不能把产品做得简洁,把商业模式弄得足够简洁。过去听过很多传统的观点,比如互联网模式就是免费模式,我们不仅不收钱甚至还要补贴,今天在这里赚不到钱但有了流量,就可以用流量再去变现等等。可能那时候听了很多,以为这就是互联网创业应有的模式。但我想能否找到那些真正简洁、简单,又尽可能准确的解决方案或者产品服务,这是创业者水平很重要的分水岭。
第三句话:有了需求、有了产品以后,肯定要追求收入。
我们看到很多公司实现了火箭般的成长。过去几年每个行业都有神话,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我们必须要问,这些东西是可持续的吗?比如补贴模式,真的是可以持续的吗?或者有人说等我垄断了,等我有规模了,这些东西自然就可以赚钱了。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有必要追问一下。我经常跟很多创业者说,我说你忽悠忽悠我们这些投资人也就算了,这情有可原,可以理解,但创业者千万不要自己忽悠自己。所以我觉得能否建立起真正长期、持续、合理的收入模式十分关键。如果说我们过去全社会对创业公司的评价标准是快速的增长、快速的收入,我觉得到了今天可能大家反而更关注合理的收入和增长的模式了。
以上三点就是给大家新的分享。接下来给大家再分享如何避免掉入「三个坑」的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关于两个不同的方法论,一种方法论叫「犀利第一刀」和「无法出发的伟大梦想」。
很多创业者非常激动,经常拉着我说你一定要听听我的故事,我这里是一个三年百亿的伟大故事,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一百亿美金。还有一些创业者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及时或者见不到我们。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创业者印了上百份自己的资料,放在我们写字楼那一层的洗手间,希望每个路过的人都可以拿到他们的资料。当时的标题也是类似的意思,说「你错过了这里大概就错过了你人生最重要的东西」。
但是很多越伟大的梦想越要小心。我见到很多创业者,他们要做一个非常宏大的东西,搭一个非常宏大的框架,一提就要做平台做生态,现在要赋能,还要 S2B、S2C,一切大词都用上了。但是我觉得,和一个伟大的梦想相比,更难的是「犀利的第一刀」,就是你到底要做一件什么样的锋利的事情,可以撕开一个小切口,可以直抵用户,我觉得非常难。
为什么?一个创业公司就是三无公司。没钱、没人、没品牌,你什么都没有,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然后你就会很抱怨,我有这样一个伟大的梦想,为什么没有人愿意给我干?为什么没有人愿意给我钱?为什么没有用户愿意来买、哪怕试用一下我的产品,你们觉得好委屈。但是我觉得一点都不委屈,这就是创业的第一课,就是你能不能提供一个产品或者服务像针尖一样捅进去,哪怕很小,但可以触动用户。哪怕没有商业模式,但最好能真正帮助用户解决具体而强烈的问题,这往往比梦想更重要。这是给大家第一个建议。
第二个建议,从初创进入成长期,应该在一个方向上持续迭代。
恭喜你,你可能过了初创期进入成长期。成长期的问题是什么?你开始面临更多诱惑,你有了品牌,媒体开始关注你,很多人说你这个业务很好,我们能不能合作一下?我们互联网每年不乏各种各样的概念,大年可能有七八个,小年至少有四五个。去年是知识付费、P2P、区块链、小程序,今年又讲社区团购、生鲜电商,你回头翻一翻,极客公园可不可以做一个每年的概念榜,看看过去一年出现过哪些热门的概念。很多创业者都会被这些东西吸引,说这个东西很火,我们要不要做?就有可能开始到处在跟进、追随不同的机会热点。
很可惜的是,你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方向,而且刚刚过了第一关,刚刚登上了诺曼底那一个滩涂阵地,这个时候应该在一个方向上持续迭代,而不是跟随更多热点,会让你失焦的。
第三个建议:少做事情,要去做那些真正该做的事情。
最近有一个热门话题叫 996。创业本来说实话就是非常忙,忙得要死。几乎很多人都有感触,从早到晚开了十几个会,每天忙得一口饭都没有吃一口水都没有喝。我说为什么这么忙?当然,我认为如果忙本身就是创业的常态,创业更应该努力的让自己「不忙下来」。「不忙」是什么意思?就是少做事情,要去做那些真正该做的事情,勇敢地抛弃那些可能有一点价值,但可能很多是似是而非的事情。
很多人跟我说,说你管过很多人,几十几百几千人的团队都管过,你是怎么做的?
管理的第一课首先是如何降低管理的负荷。就是能不能把要管的事情尽量变少,要管的人尽量变少。很多时候一个公司出现了很多问题,管理、战略、组织、技术、产品、品牌、售后问题,数都数不过来,如果每个问题都要关注的话,如果再分多条业务线,可想而知你的管理负荷会有多大。所以说,我觉得一个创业者在成为合格的企业家之前,有一条必修课是要学会管理。而管理的第一课就是要有意识和学会如何减少自己的负荷。
由于时间有限,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大家未来继续去享受创业的乐趣。谢谢大家!
图片来源:VPHOTO
本文作者:geekerde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