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所说的现象场就是一个人的体验和时空等环境因素的结合,其实这个理念和我们之前所说的“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有很大的相似性,只是,罗杰斯提出的“进入现象场”更加直观更容易理解,如武志红老师回忆自己体验到的“进入母亲的现象场”:
1.找一个宽敞的地方,站着,安静下来,闭上眼睛,感受你的身体,如感受你双脚踩在地上的感觉,感受你的双手,感受你的脊柱,感受你自然而然的呼吸,放松;
2.想象母亲出现在你左边一步远的距离。尊重第一时间出现的画面,不要做任何头脑上的努力,比如修改想象。那么,在这个画面中,妈妈具体是什么样子,她的年龄,她的衣着,她的姿势,她的表情……看着妈妈的样子,看得越真切越好;
3.仍然闭着眼睛,左跨一步,进入妈妈的身体,并做出妈妈的姿势,就好像你成为了她。从现在起,你就是她;
4.睁开眼睛,以妈妈走路的姿势走路,以妈妈说话的方式说话;
5.这个时候你可能会自动想起,妈妈留给你的一些关键印象,那么,试着去体验妈妈在这些关键时刻的体验;
6.进行十分钟后,停下来,站好,保持身体的自然直立;
7.右跨一步,离开妈妈的身体,进入你自己的身体,重新成为你自己;
8.闭上眼睛,感受你自己的身体,自然而然的呼吸,大概一两分钟后,睁开眼睛。练习结束。
这八个过程使“进入现象场”这个理论有别于我们所说的“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最关键的区别就是通过“练习”将“进入现象场”的理论转化为实践,也就更能体验到他人的真情实感。
实际上,人的大脑是很神奇的,或者可以这样说,人的大脑是万能的,借助大脑,你可以做任何事,你可以成为任何人,关键是你愿意与否。
在今天的课之前,我没接触过“现象场”这个概念,但我一直有尝试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和身边的亲人、朋友以及学生相处,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比如和妈妈相处,我之前曾经写过我妈妈是一个负能量满满的人,我们姐妹都有文化,也都比较积极乐观,所以曾经一度我们无法理解妈妈的小心眼和狭隘,特别是爸爸去世后,妈妈的心理渐渐扭曲,我们试图说服她不要钻牛角尖,不要自怨自艾,不要活在过往的遗憾和仇恨里,但是每次的劝说最终都是不欢而散,后来我尝试换位思考,站在妈妈的立场上去思考她的行为,设想自己有她那样的童年、青年、中年和老年,我发现我突然就可以理解她的行为了,也就不再想要去改变她了,这样我们的母女关系比以前融洽很多,而她反而渐渐从自己的死胡同里走出来,性格也比以前开朗了许多。
又比如和学生相处,我曾经有个同事,总是对学生的表现不满意,他无法理解怎么会有这么差的学生呢?不珍惜时间,不追求进步,不懂得感恩,甚至对于那些很简单的知识点,也总是启而不发。他每每为此忧心忡忡夜不能寐,为此怒气冲冲大发雷霆,他的工作不是折磨自己,就是折磨学生,我认为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没能设身处地考虑学生的状况,我们的学生基础差,而他当初是重点中学的尖子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重点大学,又读了重点大学的硕士,他做学生时的朋友圈都是优秀学子,何曾见过我们学生这种群体?所以他怎么能理解基础薄弱听课普通听天书的学生的心情呢?而且,这些学生从初中考过来,一路上其实已经跌跌撞撞多次被淘汰,他们进入高中的目标或许只是希望通过高中考个职业技术学院,你用当年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这分明是不科学的呀。如果你低下高昂的头和学生站在一个水平线上,你会发现他们虽然考试成绩不好,抗压能力却很强,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可是创新意识却很好,你以为他们不懂得感恩,可是他们却能在你气急败坏之后写纸条道歉画漫画讨你开心,许多我们不了解的东西不代表不存在,那时候如果学习了今天的内容,我一定会建议我的这个同事进入学生的现象场,我相信这对他对他的学生都会是一件幸事。
进入现象场之后,我们会发生什么变化?我想最大的变化应该就是我们会发现世界其实没我们想的那么糟糕,生活原来是可以很美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