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很多人的朋友圈开始不分享自己的日常了;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很多人发朋友圈之前都要再三思量,甚至发了又删。
于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也逐渐成了这许多人之一。
1.
认识我时间久的人大概知道,我其实是比较喜欢分享状态的一个人,当然也知道有人喜欢,有人讨厌。我们看别人也一样的心情。但是在曾经的某些阶段,我是不在意别人怎么看的。我认为我做的是对的,众口难调,为什么要在意别人的眼光,又为什么要用自己的不开心去换得所有人的满意呢?!
然而,言多必失。展现的越多,别人越知道你的弱点,甚至利用你的弱点。这会让我很不爽。就好像,你很容易就被看透了,而别人却是一个神秘的存在。你在明,对方在暗。很像是一场不公平的博弈。
当然,不仅仅是这些。
当你只是想分享一下当天的某一刻的某件事情,表达一下自己当时的一个心情,比如:今天早上上班的公交车上竟然空出了许多座位,这几乎是平时不可能遇到的情况,因为平时都是靠挤上去的,站都站不稳,更别提有座位了。心情不错,想发个朋友圈感叹下:今天运气真好呀!然而,发完几秒钟,就删掉了。
你突然觉得这种分享给什么样的人看呢?要不要分个组呢?别人看到又会怎样呢?大部分也就是刷朋友圈时一扫而过,有的人会觉得你无聊,有的人甚至会觉得你是不是故意显摆,甚至有的人觉得你这是在为挤公交叫苦吗?有本事你去买车?谁让你穷呢?
这简直是一场没有意义的心理大战。于是,分享成了一种负担,自己的心理负担,别人的视觉负担。于是,发了又删。就这样吧。
2.
越来越少发朋友圈的背后,隐藏了很多的东西。这个世界不缺善意,但是也不缺恶意。所谓的谨言慎行的道理,甚至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不小心,就祸从口出;也一不小心,就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我的朋友圈里,依然活跃着很多分享日常的人;我的朋友圈里,也依然存在着更多的不发朋友圈的人。但是似乎大家都会去看别人的朋友圈。
3.
朋友圈里的内容分为几大类:第一类,广告,基本上我是屏蔽的;第二类,日常生活或感悟分享(照片或文字);第三类:打卡,比如健身或学习(学英语的打卡机制取消了,我自己也不发了);第四类:各种文章的转载;第五类:集赞。等等吧。
从时间上来说,如果朋友圈好友数过多,刷一遍当天的朋友圈耗费的时间确实比较久。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自然也不多。不管是从了解别人日常还是获取有用信息的角度来看。但大多数人还是有这个习惯去刷朋友圈的。
4.
别人的行为和习惯,我们不做评论。但朋友圈的行为确实可以了解一个人的一面。有的人愿意展示,有的人喜欢隐藏。就我个人而言,某些印象已经形成,哪怕我以后不发朋友圈,大家的固有印象甚至可以持续一辈子。就好像你曾经得了病,很多人认为你一辈子都带着病一样。
分享的那些只是我愿意分享出来的那一部分而已,我不想分享的部分其实更多。如果分享的这部分也变成了一种负担,似乎分享也就变了质。
朋友圈日常是一种分享,与人聊天也是一种分享。我们愿意分享的这部分,有时候是因为心情,有时候是因为信任。
生活的重压之下,带着面具的人越来越多。即使走自己的路,也不能完全不在意外界。我一般不想把别人想得太坏,但是人性往往经不住考验。惟愿分享不要成为彼此的负担,这件事情上彼此单纯一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