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之乐
赵伶俐
跟老师学书法,不觉一年有余。记得读书那会儿,老师教鞭下,白纸上勉强描摹几个黑字,笔画软弱,毫无生气,未见得一丁点精神,心情自然沮丧,只觉这门课程索然无味。
一晃现已不惑,却峰回路转,对书法居然大有兴致。学习要遇见明师,得其指授,自然事半功倍。我正是如此。几滴墨,一张纸,一支笔,便会把自己安顿下来。办公室的喧嚣、家里的琐碎,都被隔离开来。我在这书写的安宁里,进入了另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此坚持,渐渐点画有了些眉目,虽不如意,但好歹稍稍符合自己的期盼,于是成就感油然而生,觉得“此间甚乐”,还有点沉溺其中,“三月不知肉味”的意思了。
老实说,由于学习时间之短,我还未入得门道,还未见得书法真面目。但甘苦一年,也多少有些体会,也能浅显谈谈我认为的书法之美、书法之乐,或者就是谈点学习感悟吧。
众所周知,书法之美,首在线条、结构。初习书法,每每觉得字临得像了,线条写得实了,便会高兴上好半天,这些基本功的获得,可也是历经磨炼啊,纸上得来终“非”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躬行而得,自然如同农夫之于收获,充满喜悦。跟老师学习久了之后,才深知,书法真美,美在意境。这也就是书法之美的深层所在。老师是得过兰亭奖的大家,他的课,经常强调意境。什么是意境?他讲得深入浅出,使人了然会心。在书法课堂上,他喜欢讲一些“乱七八糟”的内容,看似跟书法毫无关系,有时候,甚至还讲起故事来,说“兰亭序”是王羲之酒整高了写下的,他熏熏大醉,不管不顾,拿起鼠须笔就洋洋洒洒在蚕茧纸上龙飞凤舞,一时酣畅淋漓。写毕,还在帖上圈圈点点。醒来一看,自己也大吃了一惊,这便是他流传千古的大作。后来他虽然一写再写,终究再也没有这样精彩的东西出品了。作为艺术的书法,就是如此神奇,不可复制,可遇而不可求之。书法之美,就如同顶级作家的散文,浅读,散。深读,便觉形散而神不散,总是在表达这作者的某种情怀、趣味,反映作者某一时刻的状态,或者说是情绪。它所传递给我们的,就是对于美的感知所产生的欢喜,或者说让我们内心逐渐丰盈的神秘乐趣。
老师说,习书法者,得多读书,这更是为了滋养书法之美、让我们在书法创作之乐中能够不断升华的源泉。缺少了文化,书法便成了一项技能,所谓匠气,就是没有书卷气的意思,书法没有书卷气,必将沦入粗鄙一路,不堪入目。所以文化是书法的气质,书法的灵魂。书法课上,老师经常把书法跟古诗词结合,书法跟文字变迁结合来讲。
五体书中,我独爱篆书,是因为篆书的拙跟实。铺毫,转管……全神贯注,念兹在兹,诸多细节逐一饰件,完全忘我,不知不觉就将自己带入一种静谧,让人在喧嚣中体会到宁静之乐。仿佛回到古代,临先辈帖,与古人语!书法,是中国文化之根基,每一笔,每一画,都饱藏并充实着中华文化的气脉!
习书法,修内在,乐的是种意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