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舍
今天是3月15日,我在北师大学习的普通的一天,又是紧张的一天……
凌晨3点
失眠(由来已久,无奈),胡思乱想,辗转反侧……折腾到4点了,干脆起来,拿过一本《莫言短篇小说集》,打发时间。翻开的是《透明的红萝卜》。
据说这是莫言的成名作。人物性格和关系之下细致而曲折的心理都是通过言谈动作来塑造的,这就需要读者必须认真而专注的阅读,才能了解到黑孩、小石匠、小铁匠、菊子之间并不单纯的关系。隐晦而模糊,又带着时代隔膜,耐着性子读了大部分。终于觉得困得不行了,重新回到床上,好歹又睡了两个小时。
晨起8点
差点迟到,在开课前,赶到了教室。一位身材高大的老师已经站在了讲台前面。今天讲的是《如何进入莫言的文学世界》.
老师首先说到的是中小学教师的思维的固化和停滞,对权威的膜拜和迷信,我想这在更多的时候是缘于懒惰,其次才是一些客观原因。老师先谈了谈我们对文学经典的态度,要有怀疑精神。对历来被认为是经典的《荷塘月色》几乎是嗤之以鼻,评价说知识分子的小情绪,小性子。而李广田相同题材的《荷》,就写的很有深度和智慧。遗憾,我没找到这篇文章。对此,我不敢苟同。文人的情感抒发如果都需要理智来规范,束缚,那还有什么趣味可言,还如何发情感之忧思,浇心中之块垒。人有千般,文就有千样。即使如此,对于老师说的怀疑精神还是十分认同的,所以不断的积淀自己的文学底蕴,提高鉴赏能力,同时更重要的是把这种精神带给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接下来老师就针对莫言进行了介绍。从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关键词:世界性怀旧)到莫言作品的三个阶段,老师是莫言女儿的博士生导师。对莫言作品的评价很高,对《丰富肥臀》《檀香刑》等作品几乎用的都是伟大这一类的词语。只是抱歉,昨天去借,没借到。目前为止,也只是恶补了几个短篇而已。
幸而老师讲到《透明的红萝卜》,让昨夜犹如在迷雾中穿行的我拨云见日,恍然大悟。弃儿黑孩十岁左右,菊子的关心让他对她产生了朦朦胧胧的爱,这份爱真实又捉摸不定,但黑孩又无法把握和占有,还要眼睁睁的看着菊子和小石匠一步步发展恋情。一个少年性意识的觉醒,这是老师对这篇作品内容的概括。这是之前的作家几乎从来没有涉及过的题材。但时间关系,老师也只讲到了内容这一块。
对虚构的小说,不大爱看,尤其是看了几篇莫言作品中的那些传奇而神秘的故事,有些匪夷所思,但经过老师的这番讲解,静下心来,是不是应该更要好好读读书,去领会揣摩深味文字背后的内涵,发现人性,社会,历史这样一些宏大的意义。总之一句话,道行太浅,认真修炼吧!
午间2点
下午是北京海淀区进修学校副校长姚守梅老师的课,主题是关于《课程标准》的核心观念,虽有些老生常谈,但结合了具体的案例,也还比较生动细致。这些观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容易。每一个词都可以论证上连篇累牍的文字,但落实到行动上,达到期望的效果还真是一个“上下而求索”的过程。
具体讲述内容在这里不赘述,想记录下我艰难的瞌睡之旅。昨夜的失眠导致现在的迷糊,上下眼皮像正负两极,马上靠近的磁铁一般,只需一毫米,就可以闭上眼睛睡着,可千不该,万不该坐在这第一排,老师直视无碍的地方。睡着有些不合适吧,强忍着,记笔记,梳理思路。但这生理上的睡意不是你所能左右的,地球对我的吸引力又大了许多,尤其是头部,直直的的想落到眼前的这张窄窄的课桌上。几番挣扎后,还是倒下了。终归是于心不安,睡了五分钟,醒了,竟然流口水了,赶紧整理,精神恢复的不少,继续听课……记录下来,也是趣事一桩,以后翻开看看,定然忍俊不禁,都是在北师大学习美好的记忆。
傍晚6点
为了不耽误时间,和舍友一拍即合,决定不吃饭,买了面包去占座。今天晚上可是男神康震老师的课。晚去的话连桌椅过道的位置都会没有。诗词大会已经让康老师名噪全国了,他的课可不能错过。5点58分,康老师竟然提前了两分钟到(要知道上学期他几乎每次都要迟到十分钟以上的,但老师的光华魅力足以遮盖住这样的小节)开讲。今天讲的是唐代散文,干谒为主题。干谒是我国古代文人士子为寻求入仕门径而向当朝达官显贵或有名望者呈送书信、进献诗文赋作,以求得他们援引、擢拔的行为干谒投献行为在唐代蔚然成风,
重点对比了王泠然的《与御史高昌宇书》和李白的《与韩荆州书》,起初真的是枯燥无味,睡意又袭来。强打着精神,终于被康老师精彩的讲述赶走了瞌睡,吸引全部的注意力。如果诸位感兴趣,就将重点讲述的这两篇内容简述如下:
王泠然的《与御史高昌宇书》中体现作者的贫贱骄人,狂放不羁。中威胁说“使仆一朝出其不意,与君并肩台阁,侧眼相视,公始悔而谢仆,仆安能有色于君乎?”你不为我引荐,有朝一日同朝为官,侧目而视,你便是谢罪于我,我也不假以颜色。嗔妄自大,显示了“不屈己,不干人” 从中可以看出唐代士人过分的骄傲自负的心态,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这里康老师谈到采用迂回的战术来达到目的,可有些迂回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比如本来想找机会进入海淀区政府工作,就在区政府前卖油条,卖着卖着发现卖油条很赚钱,就干脆卖油条了,忘了自己的初心。康老师说迂回不是坏事,但是要做迂回的战士,比如说他自己,不管怎样,他都知道他是一名老师,离不开这课堂。这些话赢得了大家的一片掌声。在纷繁的光环下也不迷失,不忘初心,对康老师的敬佩之余更添了一些思考。
即便是冠盖满京华的李白有时也不得不放下清高,去拜谒和吹捧权贵。李白的《与韩荆州书》,我们引其前二段: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岂不以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脱颖而出,即其人焉。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今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这是李白写给韩荆州的一封自荐信,韩荆州即韩朝宗,官居刺史。文章中,李白除了自负地介绍自己的才华,表白心迹外,大置赞词,吹捧韩荆州。他先借旁人之口说“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表明自己急切求谒韩朝宗的心意,又夸他如周公吐哺,使得海内豪俊、龙蟠凤逸之士皆奔走而归之,把他吹摆到圣君贤侯的位置上。又将韩朝宗夸作天下“文章之司命”,“一经品题,便作佳士”。李白希望通过他的“品题”而名扬四海,扬眉吐气。其求闻达于天下,入仕经用的迫切心情及对韩朝宗寄予的厚望跃然纸上。这样看来恃才傲物的李白言过其实地大肆吹捧韩朝宗,其真实目的就是为了让韩举荐自己做官。然而,这位提携了不少后学的韩朝宗并没有推荐李白,具体原因不得而知。我们能够知道的是,韩荆州却因为李白这篇吹捧之文,名存后世。为干谒求官,李白尊贵的膝盖跪倒在尘埃之中,这与他平时笑傲王侯,放浪纵姿的精神判若两人,显示了李白的双重性格。相比之下,李白的干谒文章文笔文风方面就显得很大气,汪洋恣肆。而王泠然就有些猥琐(康老师原话),但都表现了唐代秉有的文人气质与才华,多与世情不合,其特立独行、不受礼法约束的个性,难以使他们在复杂险恶的官场周旋。因此,虽然他们孜孜以求地奔走于干谒求仕的道路上,却多以悲剧结束,也就不能不令人喟叹了。(部分内容摘自网络)
在讲述散文的过程中,康老师诙谐幽默,将文言文翻译的生动有趣。听得时候,津津有味,趣味横生,可现在回想起来,却一片模糊。这就是高人,所谓妙不可言也就在于此吧。
小结
至此,我一天的学习结束。这是与睡意战斗的一天,又是紧张充实的一天,更是在北师大充电之旅中美好快乐的一天。当时光从身边匆匆走过时,抓住这点点滴滴的宝贵光阴,才不会有所辜负!尤其是在这千里之外的北京师范大学,对于来自新疆的我们来说,更是人生中一次难得的阶段,我们正经历着,融入着,吸纳着,快乐着,让这里的一天天成为珍贵的记忆宝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