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崆岭和灯影二峡,就到了西陵峡口。郭沫若诗云: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
西陵峡口的宜昌古称夷陵,又叫峡州。从秦汉起,一直在州和县之间徘徊,说白了就是山野小城。直到建国后,葛洲坝和三峡大坝相继在宜昌动工,外来人员的不断涌入,才发展起来。如今超越荆楚重镇江陵,与襄阳看齐,算是勉强摸到了二线城市的边。
随着时代的进步,不仅城里的人多了,也开始富裕起来。富起来的人们有了时间自然要游走在山水间,宜昌本就以旅游为产业,周边山水秀丽,景色诱人。到了夏天,城外的下牢溪深处于山谷中,风光自有宜人之处,殊为难得的,实是天然的消暑胜地。
下牢溪到了下牢溪,租住民居之余,除了漫步山林,攀爬绝壁,还可以戏水在溪中,烧烤于户外。美景不胜收处,山水如图画,人在画图中。现在要说的,却不是风景,是掩藏在风景下的历史过往。
每读唐诗到杜甫的秋风二首时,都不免扼腕叹息。“秋风淅淅吹巫山,上牢下牢修水关。吴樯楚柁牵百丈,暖向神都寒未还。要路何日罢长戟,战自青羌连百蛮。中巴不曾消息好,暝传戍鼓长云间。”
下牢溪虽美,但在过去,不过是西陵峡中诸多小溪中不知名的一条。下牢溪得名于下牢戍。古人割据巴蜀,无不以南津关为天险门户,倚荆门和虎牙二山作外围。南津关锁钥大江,少不得屯兵于内,是以分上牢和下牢二戍。马步军既屯于上,水军则屯于下。牢者,牢固,牢不可破也。戍者,守边之猛士。
下牢溪上游前不说巴蜀二古国,自白帝公孙述后,有刘备李雄,再后有王建孟知祥,一直到元末明玉珍。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些在历史上割据巴蜀的枭雄,皆以南津关为军事要寨,屯重兵在此。只是历史如云烟,有聚有散,上牢之名早已消失不见,惟有下牢以溪水为名幸存。
下牢溪左近的山上有民间口传的张飞擂鼓台。相传是当年庞统凤落巴山后,诸葛亮于此处命张飞擂鼓聚将,发兵入川以支援先主平蜀。山上山下,到抗日前夕还有昔日军垒无数,可惜最后被日军用火炮击毁。倭寇,实欲亡我中华军人之脊梁也。
下牢溪口秦以后的华夏,大一统的思想深入血脉。只要血统不绝,每在乱世,都以统一中华为己任。巴蜀的地方势力,空有西陵形胜之地,奈何抵不住人心思定。西塞上,下牢溪口,不知见证了历史上的多少次灭蜀之战,战火的硝烟终被峡谷内的秋风吹散,而一江流水,也洗净将士的鲜血。往事已矣,剩下的,只有后人的浩叹和江山如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