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叔叔
离开家乡很多年了,每年我都回乡探望父母和亲人,目睹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然而,老家在我的梦里、回忆里却始终定格在二十多年前的样子,尤其是家乡那条我走了近十年的山路。
这条路不算太长,走过她,我恋恋不舍地离开家乡,走过她,我高高兴兴地回到温暖的大家庭。
十几年没有走这条路了。去年过年回国探亲,怀着感激与崇敬,我打算再走一次那条山路-----那条承载我走过中学、大学时光的平凡而美丽的山路。
那天早晨,大家还没有起床,我早早地准备出发了。绕过家里的菜园地,那儿应该就是路的开始。然而过了菜园却看不见路,顺着记忆中路的方向望去,满目皆是披着霜寒的杂草和灌木,却不见那条令我魂牵梦绕的路。我的心里顿时有了一丝伤感。
后来父母告诉我,有了公路之后,山路多年没有人走了,经历一年又一年的山水冲洗,杂草和灌木不断蔓延,这条路就消失了。
我感慨万分,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啊,没有人走,山路自然也就与大山融为一体了。
其实,很多年前我就有重走那条山路的愿望,只是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实现,如今已经追悔莫及。既然走老路找回过去的感觉是不可能了,不如趁记忆还新鲜记录一下曾经的那条路吧。
我的家乡身处贫困的大别山区,交通十分闭塞。小时候,村里人出远门必须翻过一条连接簰形铺村和面铺村的山路,这是唯一一条连接乡政府和县城的山路。
这条路中间要翻过两座山头,路面又窄又崎岖,尤其是下雨的时候,很容易摔跤。路边没有一户人家,两边都是高高的松树,枫树和满山的灌木。两座山头之间的路边还有一座庙,里面的土地神在小时候看来很是狰狞,每次路过我都要小跑过去,不敢正视。但路边也不乏风景,秋夏之际,山上开满各种花儿,五光十色,尽态极妍,尤其是鹅黄色的兰草花,清香扑鼻;深秋时节,枫叶金红,点缀在翠绿的松树之间,令人陶醉;寒冬时候漫山青松白雪,美不胜收。
还没有上学的时候,我依稀记得要从这条路才能到外婆家。我很喜欢去外婆家,因为外婆总是会尽可能地给我们做好吃的。外婆家的粥好,能见到米粒;外公给我买的软糖,那是童年最好吃的美食。这条路承载了我儿时的美好回忆。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第一次通过这条路见识外面的世界,去十里外的公社书店买到了我的第一本课外书——《五年级数学习题集》。回家的路上我就把上面的题做了一小半。从这本书上,我才发现数学也有难题,但很有趣。
也就是通过这条路,我去三十里外上初中,百里外读高中。
中学远,我是住校生,一个星期学校放假一次让我们回家拿饭菜。我每个星期天早上都要走这条路去学校,每次要带足一个星期的米和咸菜,有的时候还要背柴,担子很重,路又不好走,经常要下午才到。那条路有些偏,小孩子一个人走有些害怕。爸爸、妈妈、哥哥、姐姐或者妹妹经常会送我到山顶,然后目送我下山。
路上,爸爸会给我讲勤奋读书的重要性,跟我说将来一定要有知识,要考学,不要在农村和大家一样过穷苦日子。爸爸告诉我不要和同学比吃喝穿戴,要比学习成绩。爸爸的要求也很高,希望我学习最好。其实,年幼的我那时候并不清楚出路在哪里,也不懂得什么中专、大专,只知道爸妈很辛苦,自己要努力学习回报他们。
妈妈经常在路上问我学校的情况,有没有人欺负我,能不能吃饱,要注意身体之类的。妈妈告诉我她想给我买双尼龙袜,或者一双凉鞋,或者装杂物的网丝袋,还有雨伞······缺的东西太多了,可是她没有钱。到了山顶以后,妈妈总还想继续送我往山下走。我会劝她回家,说我一个人能行。但是不管我如何肯定地告诉妈妈不用担心我,每次我下山时都能隐约听到身后妈妈哽咽的声音、止不住的泪水。每次我都忍住不回头,因为怕她愈发止不住伤心。
学校星期六中午就放假,以便像我这样家住远地的在天黑前才能赶到家。从学校开始走,走到面铺村的时候,已是精疲力尽,饥肠辘辘。这时候,翻过这条山路回家成了严峻的考验。
为了激励自己,我将回家这条路分成三段,爬上中间的两个小山头是两个阶段性的胜利。第二个小山头视野开阔,往下能看到山脚和刚刚走过的路,往上可以看到山顶。走到这里俯视山下时,我经常暗自告诉自己,一定要发奋改变自己的命运,走出这个穷山沟。那时并不知道如何改变,只知道认真读书就是唯一的出路。
过了第二个山头往山顶走是最困难的时候,每一步都困难,总感觉再也没有力气走了,但想着到达山顶后下山就可以到家,这样的心理暗示总能让我坚定地爬上山顶。
家里兄弟姐妹很多,为了赚钱供我读书,爸爸也经常挑着重重的担子从这条路走出大山去贩卖些农产品,留下了不少血汗。哥哥当脚夫挑水泥也是从这条路上走过。想必他们对这条路也难以忘怀。
在大学头两年,村里公路还没修好的时候,我也是从这条山路出发,到了县城坐车,历经四五天的时间才能到达学校。后来家乡的公路修好了,我也不再走这条路了。
如今山路已经不见了,而在我心中,路依旧清晰;路上的人和路上的情,也不会忘记。
有时候很想告诉我们的下一代,我们和前辈人所经历的贫穷和磨砺,讲述我们走过的路,可是担心他们不会懂。这样的路已经都不复存在,他们又如何去经历和感受?但转念一想,我们的下一代真的有必要走这样的路吗?他们也面临升学、择业和生活的重重压力,他们面前的路也不容易走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