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怎么养孩子》读后感
朋友的姐妹从美国回来,对朋友說:“外国人怎么这么没人情味?父母对孩子也忒狠心了。五岁的孩子要他擦楼梯,从三楼擦到一楼;要他洗碗。楼梯擦了,碗洗了,才有钱给他......”
听了朋友的转述,我反而觉得这样做对的。看起来“狠”,实际上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和责任意识。让孩子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没有免费的午餐。作为一个人,有责任,有义务,做力所能及的事。即使在家里,也要参加家庭劳动,有付出才有回报。
前几天看薛涌老师的文章《华尔街怎么养孩子》,更加深了我这方面的感触,共和党有位总统候选人罗姆尼,他父亲是美国汽车公司总裁。但罗姆尼年轻时并不靠父亲,他和新婚妻子租在一间地下室,在那里生儿育女,后来他投身金融界,迅速成为大亨。
总裁儿子新婚后租住地下室并在那生儿育女,这好似有点不可想象,或天方夜谭。但在西方这不是个例。尽管父亲是富豪,但孩子长大了,“去纽约的地下室开创你的事业”往往是父亲对孩子说的话。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女儿,读书时除了基本学费和生活费,其他花费都得自己挣。不仅电话费账单要自己付,连想多买一件衣服都得靠自己。做兼职赚零花钱,暑期跑去爸爸的房地产公司打工,顺便学会操作挖掘机。是他们不那么爱孩子吗?显然不是。“被奉为主流的精英教育,所强调的一个基本点是:让孩子们去掉特权意识,使他们意识到一切必须靠自己通过努力挣来。”不娇惯孩子,去掉孩子依赖父母的特权意识,给孩子传递成功的品格和素质。
反观我们的一些家庭。不要說富裕人家,就是普通人,宠溺孩子现象普遍,似乎有越演越烈之风。因为孩子少,一两个孩子往往成为家庭的中心,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几乎都围着孩子转。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生怕小公子小公举不高兴,不满意。一些家庭的孩子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形容并不为过。长辈们自己曾从苦日子走来,辛苦劳累,省吃俭用,积累点家业,却往往舍不得让后代多吃一点苦,生怕他们在享受的路上落后别人。
“自己能干就多干点,干嘛叫孩子干?长大了自然会干。”有的家长(长辈)这样说,安慰自己,也可以说为自己这样做寻开脱理由。有些家长不遗余力向孩子提供各种帮助,答应不合理的要求,或包办成习惯。但孩子不能一辈子在父母庇护下生活,父母也不能陪孩子一辈子。需要孩子自己面对时,他们的薄弱和被动之处就显现出来了。而且习惯了父母付出的孩子,往往不懂体谅父母辛苦,不知感恩为何物,觉得一切都理所当然,甚至抱着一种“他人都亏欠于我”的心理。社会上“啃老”现象如此普遍,很值得我们深思反省。
早上坐车,两老人聊天:
“你俩儿子蛮好吧?都发财哦?”
“儿子就不要提了……”
长长的停顿后,又叹气:“上半年为了老宅基的事,还指名道姓咒我呢!”
听了也为老人觉得心酸。
犹记得有一年流行长辈给晚辈发红包。说只有这样,晚辈才发财等等。此种荒诞说法不知哪里来。长辈们辛苦一辈子,为啥还一定要长辈给晚辈发红包呢?就不能晚辈给长辈发红包吗?有的家庭甚至因长辈没有及时给晚辈发红包,而产生矛盾。
一老妇人去看病,儿子媳妇一起去,但路费还得老人自己掏,医药费更不用说……在那次红包大潮中,她也用自己平时捡垃圾卖瓶瓶罐罐积攒起来的钱包了几个不算小的红包给儿孙。
薛涌老师说:“中国传统里有一种深厚的培养败家子的传统。”
此话不好听。
但值得警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