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做一个仁者,去爱人吧

做一个仁者,去爱人吧

作者: 语文郭大侠 | 来源:发表于2020-03-16 22:40 被阅读0次

    在孔子的心目当中,做一名有仁德的君子就是他的终极理想。“仁”是一个美好而遥远的概念,它博爱而自律,博观而约取。在《论语》的两万多字中,只“仁”一字就出现109次,足见在儒家的世界里,“仁”就是人间正道,而“爱人”最是“仁者”应该有的胸怀。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成为一个仁者的根本,从自身来讲就是孝悌、谨信,面对他人,应该爱众、亲仁。这种亲情基础上的推己及人不同于墨家无差别的“兼爱”,是有差别的爱。

    孔子之所以这么执着地强调道德方面的教化,而把文化知识放在第二位,是因为历史上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从始到终贯穿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其具体内容体现为忠”“恕”。

    “忠”就是要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具体的表现即“爱人”。

    “恕”就是要仁爱宽厚,推已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我不喜欢人家加到我身上的那些事,我也不想有同样的情形加到别人身上。譬如有人骂我,我会觉得不高兴,因此我也不骂任何人。换句话说,别人给我的痛苦、烦恼,我不喜欢,因此我也不愿加给任何一个人痛苦、烦恼。一个人够做到这样的修养,多了不起!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仁”的最高境界就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关心民间疾苦,这才是大爱。不过难度也很大,连尧舜都担心自己做不到。一个较为简单的方法就是用自己打比方,换位思考,长此以往就可以做到“仁”了。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路是一个率真、豪放的人,他热情友善,广交朋友,不慕私利,愿意和朋友分享美好的东西。但是他的分享范围仅限于朋友,这不是孔子所讲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在境界上还是差很多,所以子路还属于“求仁”的阶段。

    颜渊相对来说比较含蓄、内敛,他小心翼翼地对待自己的功劳,不自夸,不贬人,而是藏起锋芒,做一个温和的好人。他的做法更高一阶,是“不违仁”的。

    在孔子的脑海里,永远畅想着一幅“沂水春风”般的场景,风和日丽,一派祥和。老者可以毫无顾虑地安逸生活,朋友之间可以敞开心扉诚信交往,年少之人也能得到温暖的关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幸福指数一定会节节攀升。这不是个人的小利,而是对整个社会的美好期冀。足见孔子的胸怀和格局。

    那么具体那些事上可以看出做到了“仁”呢?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儒家学说是“人学”,他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面的人。事实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当时马的价格比人的高,但他仍然贵人贱马。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孔子“仁”的前提是尊礼,一个心中无礼的人是不值得爱的。对丧者的同情与尊重是孔子对“养生丧死”礼的重视,也是“爱人”的具体表现之一。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师冕见”一章的生动,得益于具体细微的记述。从“及阶”到“及席”到“皆坐”,每一个环节都详细地记述了孔子的表现,这种记述上的不厌其详,真切地反映了孔子对盲人关心的无微不至。如果去掉这些细节,采用原则性的陈述,文章就没有这样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这一章我们看到了一个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孔子,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他用自己的谦逊为弟子做了最完美的示范。他用自己对“礼”的推崇,让弟子牢牢记住了“礼”的温柔宽厚。他用自己对乐师的尊重,让那些蔑视礼乐的人再次反省自己背弃的传统。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孔子之所以这样做,也说明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仁是通过礼表现出来的。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其实,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和用网捕鱼,和只用箭射飞行中的鸟与射巢中之鸟从实质上并无区别。孔子的这种做法,只不过表白他自己的仁德之心罢了。可持续发展的仁爱观从孔子始,他不光爱人,还爱天下万物。

    孔子严格地遵循礼制,爱仁者,爱万物。那么,他是如何区分一个人是否做到了“仁”呢?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恩惠)。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孔子曾多次表达过对管仲的不满,“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管仲之器小哉!”管仲在礼数上冒犯国君,气量狭小,这让孔子很是不屑。但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做到了一码归一码,尽管如此,在他看来,管仲还是做到了“仁”。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他之所以肯定管仲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孔子“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关心民生疾苦,始终是孔子的仁爱观。

    尽管孔子的观点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不可否认,孔子为狭隘的人性打开了一扇大爱之门,他的爱面向仁爱的未来,面向各安其职的社会,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做一个仁者,去爱人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uvse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