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花木兰史,迪士尼唯一的中国公主

花木兰史,迪士尼唯一的中国公主

作者: 大仙故事会 | 来源:发表于2019-07-31 18:09 被阅读0次

    1

    过去一百年

    关于花木兰的“大案牍术”

    当小仙点开《花木兰》真人版预告片时,“花木兰”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已经在电影屏幕中出现了10次,平均每十年,花木兰就会被拍成电影。

    最早的“花木兰”电影可以追溯到1927年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花木兰题材还拍过5部电视剧。

    很遗憾,小仙一部都没看过

    3次出现在游戏里。

    尽管游戏中的花木兰形象十分香艳,但是做为一个“战士”,她仍被赋予冲在最前线以及抗打击能力很强的设定,图片/王者荣耀

    而自从花木兰在1917年被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搬上舞台后,这个题材开始在其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在包括豫剧、越剧、桂剧等一系列地方剧种中开花结果,以至于像常香玉的“刘大哥讲的话理太偏……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男”这样的豫剧唱段,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常香玉饰演的豫剧版花木兰

    更不要说,最早出演《花木兰》话剧的,是五四运动期间还是少女的邓颖超,因为她的精湛表演,打动了台下另一个革命者——周恩来,成就了伟大的爱情。

    花木兰,是一个在过去一百年,承载了无数中国志士反抗外侮理想的伟大女性。

    2

    花木兰根本不是公主

    这么看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花木兰根本就不是一个公主,而是一个彻底的英雄。这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概念:

    “花木兰”是怎么诞生的?

    花木兰在中国人尽皆知,完全是因为《木兰诗》,这首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叙事诗,无论教改多少次都没有被删除,而且一直是中考必考内容。当然,所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国人都必须“背诵这首诗”(想想就很酸爽!)。

    教材中的木兰诗

    可另人疑惑的是,《木兰诗》在教材中的注解为:

    “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北宋郭茂倩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乐府诗集》中的木兰诗

    待小仙查阅这部诗集后发现,这首诗的第一句注解竟是“木兰不知名”,也就是说,木兰叫不叫木兰不好说,这个名字,分明就是一个代号——而且,《诗集》中也没有提到她姓花。

    唐长孺

    书归简短,小仙更支持魏晋南北朝史学家唐长孺先生的说法:这首诗是北宋人收集的一首唐代人写的关于南北朝时期北朝发生的一个故事。这个“替父从军”的女子真实存在过,唐人按时人理解,改编了一首从北朝流传下来的民歌,并赋予此女子以“木兰”的名字——木兰的人设基本确立。

    唐代的诗人当然不会忘记前朝这位女英雄,可能是因为在当时,这个故事还没有流传广泛,或者因为时人对这样的故事并不感冒,所以留诗寥寥:

    戏题木兰花

    白居易

    紫房日照胭脂拆

    素艳风吹腻粉开

    怪得独饶脂粉态

    木兰曾作女郎来

    题木兰庙

    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

    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

    拂云堆上祝明妃

    木兰歌

    韦元甫

    (省略)

    世有臣子心

    能如木兰节

    忠孝两不渝

    千古之名焉可灭

    至此,木兰的事迹和精神被确立,直到明代。

    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成了“木兰”明星化的真正推手。他在自己的杂剧《四声猿》里,给木兰取了姓——花木兰从此诞生。

    徐渭,字文长,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

    但是这还不够,徐大才子不仅给花木兰安排了籍贯,还给她配置了详细的家庭成员:

    她的父亲叫花弧,是预备役军人。

    母亲姓袁。

    看到妹妹平安归来“当户理红妆”的阿姊叫花木莲(和花木兰同纲不同科,长得还挺像的植物)。

    “磨刀霍霍向猪羊”的弟弟叫花雄。

    ……

    终于,花木兰做为一个完整文化符号被凝固下来,成为了接近我们今天理解的样子。

    而真正为花木兰的文学接受史划上句号的,竟然是大猪蹄子乾隆皇帝。

    木兰祠

    爱新觉罗·弘历

    克敌垂成不受勋

    凛然巾帼是将军

    一般过客留吟句

    绝胜钱塘苏小坟

    在中国弹幕第一人——乾隆皇帝一生创作的四万多首烂诗中,有花木兰的痕迹是相当可贵的,要知道,花木兰可一直都是以汉族人形象立世(尽管她效忠的帝国是鲜卑政权——北魏),而她对抗的侵略者——则是被中原汉人蔑称为“胡人”甚至污辱性称为“蠕蠕”的柔然帝国(似乎也被中原汉人泛称为“匈奴”)。

    而满人最忌讳这样的称呼,更不可能歌颂“汉胡”之间的故事,所以,乾隆的一首近乎打油的诗,使花木兰成为“中华民族”共同认可的形象。

    至此,花木兰走完了上千年的历史,终于来到了近代。

    小仙在文章开头介绍了与这个人物有关的近现代文艺作品,在中美死磕的语境下,我不得不说,美国在唤醒中国人文化自信上起到了好作用。

    如果没有1998年的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我们很难想到,花木兰竟是一个可以被不同历史,不同价值观,不同信仰的文明都接受的历史人物,在中国人的印象里,美国人能接受的中国形象,顶多是李小龙。

    杀死比尔其实也杂糅了那个在北电门口撸串的昆大爷对东方的“乱交”式理解。

    一个美国女孩,拿着日本刀,来中国学习功夫

    和2008年后中国的大国形象与国际担当不同,在20世纪末的那十年,中国大部分人口仍处于相当封闭的状态,是《花木兰》动画片让我们认识到,多年的文化封闭造成了西方人的严重错觉,在互联网还没有普及的年代,清一色的纸媒都在抨击美国人对我们的曲解,这种声音显得相当无力,因为中文刊物的态度传递范围非常有限,我们陷入到一种深深的悲哀中,我们急于让西方人认可我们,当然,我们要教教好莱坞,什么才是中国文化。

    于是,在民众盛情的期待下,1999年,国漫之光——《宝莲灯》上映,万人空巷。那时候的小仙还是一个酷爱漫画的少年,至今想起当时场景,仍觉得意犹未尽。

    这部动画电影就像一个号角,吹响了中国文化向世界进军的号角,那个时候,我们都得意的以为,嘿嘿!看到了吧!这才是中国文化。

    碰了十几年壁,今天,我们可以很从容的面对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对中国文化不一样的理解,连我们自己对本土文明的真谛都一知半解,我们也没有办法强求虽人来理解。

    这一切,都在2008年后开始改观!中国文化开始以相当稳健的方式发声,民众看待西方文化,也能保持相当的克制——这也是为什么更多大V在2020真人版《花木兰》预告片出来后,选择理智发声的原因。因为,做为经典美国价值观传播者的迪士尼,能够让中国观众也觉得好看的刘亦菲做为女主担当,这比二十年前,已经是巨大的进步了。

    到此,一个中西方专业文艺领域和普通民众角度都比较认可的故事,诞生了——这就是开始,就足够了。

    3

    花木兰根本就是公主

    基于对历史的理解,我们始终不认为花木兰是公主,可是,在刘亦菲版《花木兰》诞生后,“第一位迪士尼亚裔公主”的宣传语就冒了出来,这个出身军户之家的平民女子,怎么就在迪士尼的包装下,成为了公主呢?

    我们的惯常印象,公主美丽大方,柔弱可人,她们是帝国的附属品,坐等嫁给王子。

    迪士尼公主

    但是迪士尼对“公主梦”这个母题似乎有更开放的理解,这些公主未必出身高贵(爱莎除外),但她们一定具有另人刮目相看的能力,或者坚毅隐忍、或者体贴善良、或者正义勇敢……这些品质使这些看似平凡的姑娘,最终有了完美的结局。

    花木兰就具备这样的人生格局,符合迪士尼的味口,因此,说她是公主并不算过分。

    我们更需要理解的是,美国人心中的“公主”如果能够力挽狂澜,那么中国的公主只会更加出色,要知道,不光是花木兰这样的真实民家女子能够上阵打仗,为国效力。即使贵为帝国公主,也时常要承担着平息国际纷争的责任,哪怕强盛如大唐,也要嫁出文成公主以缓和对吐蕃关系,这样甘愿以幸福与自由换取和平的贵族女子,在中国两千年正史中比比皆是。

    文成公主入藏图

    所以,小仙以为,花木兰从精神和行为意义上,堪为“公主”,公主之“公”,应解为舍己为公。

    4

    花木兰悖论

    在这篇简要的《花木兰史》中,小仙还有很多细节没有说出,不过小仙还有一个问题:在当时的环境下,“妇德”如何评判木兰?

    在花木兰的时代,如果一个女子——嫁夫生子就是“孝”,那么去打仗是不是就是不孝呢?

    但是如果当时的舆论认可他替父从军,并认为她的行为是“孝”,那么她没有遵守“妇道”,是不是又不孝了呢?

    这不止是对花木兰角色的拷问,也是对当下,所有以男性价值观为出发点判定的女性行为的拷问。

    别认为我不合时宜,在当下的文化环境中,我们需要升华对《花木兰》的理解,她不再只是一个爱国形象,她更是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个“女儿”。

    我相信,迪士尼的《花木兰》不会给出标准答案(或者给出一种答案),答案在我们每个人心中,以及势不可逆的社会发展趋势中。

    我想,这才是一个历经千年不倒的形象,给我们今人带来的现实意义。

    木兰不倒,常见常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花木兰史,迪士尼唯一的中国公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uzt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