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年春节,几个乡友小聚,一边推杯换盏,搳拳行令,一边品尝满桌丰盛的美味佳肴,话题不知不觉扯到煎饼上。谈及现今生活的美好,朋友感叹道:“若不是与过去相比,还真说不出当下怎么的好。”“是啊,在过去,我们的长辈曾经家里来了贵客才吃白面煎饼!”“现今喜逢盛世,国富民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白面煎饼想吃就吃,每天都像在过年……”在对比中感受幸福日子的好,是60年代出生人的一个特点。
煎饼起源于何时无从考证。但这却是先辈们依据地域优势,在日常生活和饮食结构上创立的富有北方特色的面食文化。合阳煎饼就是传统美食中地地道道的一族。以其色泽金黄,口感鲜嫩,味道纯正,妇嬬喜爱,操作便捷享誉渭北一带乃至三秦大地。
“煎饼”一词,之前不甚理解其意。煎字有四点水,操作过程用火烤制,不用水煮,咋就叫作“煎”呢?查阅资料这才晓得:煎的四点水,代表火或热气,是由“火”演变而成,转化而来。由此得知,叫之煎饼有其科学道理和文化蕴含。
合阳人将煎饼叫煎饼、煎馍、煎馍馍,或踅踅、踅子等,但其操作工艺及使用食材完全相同,只是叫法不同而已,不影响煎饼在人们舌尖上的喜爱。
在计划经济年代,农村普遍粮食不足,吃煎饼也是奢侈品。只有新麦下来,家里来了贵客,才能美滋滋地享用。
记忆中每年“端午”前后,成熟的小麦收进场间,生产队先碾一场,礳成面粉分发给群众。先年寒冬及次年春荒凑合着吃了半年多红薯饸饹等杂粮的群众,背回散发着麦香的“一箩面”,愁眉顿时舒展了,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娃娃们高兴得手舞足蹈,嚷嚷着:“有白蒸馍吃咧!有煎饼吃咧!”
每当此时,农村妇女急不可待地揽些新麦秸,在自家院落荫凉处支几块砖,撑起铁鏊子,和半盆白面糊糊,放些新鲜碎花椒叶、食盐之类的佐料,备齐翻板、刮板、油刷等工具,坐条小板凳,深弯着腰,耐着性子摊煎饼。红红的火苗将铁鏊烧得烫烧,也映红了那张久经被风吹日晒的脸庞。那张脸上掩饰不住农业丰收给百姓带来的喜悦,也憧憬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随着“滋啦”一声响,雪白的面糊在巧妇娴熟的手下瞬间踅成白白圆圆,薄如蝉翼的煎饼,房前屋后顿时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
那些年,合阳农村还沿袭着“看忙罢”的习俗。“三夏”忙完,农活儿难得短暂宽松。女婿娃带着媳妇,拿着烟酒、馄饨、糕点、时令瓜果等要去丈人家看忙罢。丈母娘成了大忙人。天刚麻麻亮,就翻身起床,一头扎进灶房,趁着早晨天气爽,便动作麻利地烙油饼、炸油糕、炒鸡蛋碟子,摊煎饼则是重头戏必不可少。那一张张煎饼挥洒着女主人辛勤的汗水,蕴含着浓浓的情意,浓缩着长辈的疼爱,把所有的寄托和希望全汇集于小小的煎饼上。看到女婿吃得津津有味,丈母娘脸上乐开了花,一边用围裙擦擦手,一边流露出发自内心的自豪感、成就感。女婿一家酒足饭饱后,丈母娘不忘挑选些品相好的煎饼、油食等,带些让亲家品尝,借些显露一下自己的看家本领。
摊煎饼是个很辛苦的活儿,夏天炎热,加上麦秸火和经过加热后的铁鏊散发出的热量,现场倍感燥热难耐。妇女们肩膀上搭条粗布手帕,一边细心操弄鏊上的煎饼,一边不停地擦拭脸上滴落的汗珠,尽管很辛苦,为了能让一家老小吃上一顿可口的饭菜,苦点累点也值了!摊煎饼也是一项技术活。得掌握好火候和时间,摊早了鏊不热,面糊流动不易成型,摊晚了煎饼会糊,造成皮焦里生影响口感。
金黄色的煎饼摊上一摞摞,香气扑鼻。煎饼有包裹蔬菜的特点,早已精心捣鼓好的油烫蒜泥辣子、黄瓜丝、大葱丝摆上了饭桌。这些切成条条丝丝的蔬菜,也包裹着家庭主妇的良好心愿及浓厚的爱。小小的煎饼,正因为有爱的喜悦,才受到人们的喜爱!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尽情品尝期盼已久的农家美食,咬一口煎饼,味道鲜美,嘴角流油,和着美味的菜肴,吃得心满意足,喜笑颜开,倍感小小的煎饼真是人间美味。
那年头,煎饼虽然不常吃。但凡谁家媳妇摊了煎饼,总会拿几张送给左邻右舍共享,煎饼既是农村人的细饭,也成为邻里之间,好友之间联络感情的桥梁和纽带,充分体现了乡亲之间纯朴的友情。
现今,日子来了大翻身,食品琳琅滿目,城乡居民的餐桌日益丰富多彩,煎饼这道美食成为人们的家常便饭甚或调味品。城区生活的居民在街头门店或夜市上随时都能品尝到特色各异的煎饼,这些煎饼在制作工艺上有所改进,在使用的工具上采用了现代化的“电饼档”,在传承原有食材的基础上添加了鸡蛋、芡粉等,相关配菜种类也很多,迎合了不同人群的口味,深受年轻人的情赖。其实,要吃煎饼还是多去乡下体验,那里有传统的工艺,正宗的味道,好客的乡亲,浓郁的乡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