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妈祖文化
故事光荣【7】

故事光荣【7】

作者: 游荔生 | 来源:发表于2022-08-25 09:23 被阅读0次

    故事光荣【7】

    我知道一个著名作家的一段话,它长久地打动着我:“多年生活中,我茫然无助,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在迷惑、惶惶不可终日中,仅靠一种情感模模糊糊地支撑自己:故事的光荣。”四十多年前,我读华纺化纤79,有故事,一些有意思的故事,还有故事的光荣。那时我非常喜欢故事,也许没有不喜欢故事的大学生。我很幸运,在华纺化纤79,有一些会制造故事的人。男生、女生,校园、宿舍,食堂,公园,足球,桥牌等,许多故事,有浓厚的校园文化的色彩。

    华纺两种故事,一种是1979年至1983年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在梦里。理工科读书很清苦,那只有读一点文学、看电影、做点梦,来调节了。何幸致诗相慰贺,东归花发杏桃春。那些故事,我认真地写在了自传《华纺散记》24篇散文里,有梦想的元素,传达出了“寒窗苦读”的神韵。还有一种故事,是1983年以后,断断续续发生的。这里边,有意思的就很多了。写信的故事、聚会的故事、作家的故事、微信群的故事等。念此低回久,风光幸一吹。故事常常让我开心,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想象。

    我能够写作,与华纺故事很有关系。《华纺散记》有文学的故事,也有我对于校园文化的中庸的、肤浅的理解。我希望做一个努力的、像样的作家,华纺故事给我启发、帮助。散文中,感谢生活的主题,丰富多彩的细节,老师、读书、桥牌、写日记、绝代双骄、大熊猫、四大名捕、小李飞刀……那是老同学生活的再现。同学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我认真写的文字,尊重老同学。一丝不苟刻画的老同学,都是有故事的人,有共性,也有个性。个性,包含在一种故事的光荣中。

    1979年,至1983年,作为华纺大学生的我,已经朦朦胧胧地意识到:人的生活是丰富无边的,而且还可以用语言、用故事保存下来,让另外的人也能去体验。这对我来说,是个重要发现。后来,我写八股诵,是这种觉醒的体现。但这是一个讲究经世致用的世界。我和其他人一样,从小到大都努力适应着教育的规则,以期找到立足之地。漫长的时间里,写作不是我的梦想,因为我不敢有那样奢侈的梦想,我的梦想主要限于阅读,那种可以置身事外、不管不问、桃花源式的阅读。我是在30岁以后,因为妈祖缘才开始真正写作的。

    30岁以后,写作的梦想依然堪称奢侈:人作为一株会行走的树,世上的风何曾使其停歇过?有发芽抽枝的欣喜,有开花结果的满足,更有枝叶折断的疼痛,这时我重新想起了华纺故事。那些故事让我中庸、乐观,坚定了“作家梦”的信心。我喜欢华纺故事,还因为那些故事充满了色彩。自从我打算写《华纺散记》以来,我就问自己:那么又有谁会喜欢我写的故事呢,我的没有色彩的故事?甚至,不妨说我是个没有故事的人。但尽管如此,没有故事的我依然有讲述的渴念,依然希望有老同学通过我的讲述,激活他自身的生命体验。

    在这种困境中,我只能虚构起来了。《看电影》、《图书馆》、《华纺足球》等,就有虚构的元素。难将心事和人说,说与青天明月知。前不久,当我重温一本书说的“故事的诞生地就是个人的内心”,我深感自己被理解了,我再也不为那些从自己的虚构中凝聚起来的想象而惶恐不安了。我愈发觉得,写作《华纺散记》是一桩有意义的、光荣的事业,同时也是充满了希望、有梦想的事业。华纺的故事的事业,其实便是生活的事业。华纺的故事,与生活最相近的地方,在于它们既客观又主观的时间属性。

    我思考,无限的过去、无限的未来都必须交汇在活着的此刻、写作的此刻、阅读的此刻,然后,随着时间的自然流逝,意义的空间得以产生,校园文化丰厚的精神属性得以重申。写《华纺散记》让我发现,故事里头的东西,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圈定之物,而是可以去塑造、改变与辨析的源头活水。2016年7月1日,我荣幸加入了微信群,其实也是华纺故事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新时代的微信文学,也是华纺校园文化丰厚的精神属性的一种延伸和再现。老同学,那么宽厚,容纳我,接受我,我实在是太感谢了。

    千里云山何处好,几人襟韵一生休。我知道一个著名作家的一段话,它长久地打动着我:“多年生活中,我茫然无助,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在迷惑、惶惶不可终日中,仅靠一种情感模模糊糊地支撑自己:故事的光荣。”故事之所以光荣,是因为它有所承担。今天的华纺故事的写作,依然需要承担起老同学共有的考验和梦想。多谢相招故人意,更惭妙韵继前思。今天的微信群,依然需要接过那盏40多年前递过来的灯,并继续传递下去,直到故事的光荣,照亮即将来临的2023年夏天的毕业四十周年的校友聚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故事光荣【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vdt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