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之:知识真的能够改变命运吗?
2016-08-28周航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不需要多怀疑。如果你点进来就是为了看到答案,并且你已经坚信这个答案,那你可以不需要往下面看了,去实践就好。
最近一段时间都在想尽各种办法升级自己大脑的操作系统,这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就算再不容易也还要去做,这也是生命中常常不得不去思考与做出选择的事情。升级自己大脑操作系统的一个途径就是,学习。而学习就是不断把自己硬生生的从舒适区拖到非舒适区,要是感到舒适,那肯定不会有大的进步。这是学习的表现形式,也是进步的内在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除了逃避与直接面对,还有其他选择吗?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1)
最近看了《火星救援》,这部影片是2015年11月上映的,时隔一年我才花了2个小时好好地看了一下这部当年很火的影片。
主演是马特·达蒙,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影片讲述了由于一场被预测了的但是突然加强的火星沙尘暴,马克与他的团队失联,孤身一人置身于火星面临着飞船损毁,想方设法回地球的故事。如果实在想不出故事的具体细节,可以有两个途径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去网上找资源,看一下这部影片。
第二,可以设想是《鲁宾逊漂游记》的火星版。
(2)
看完影片之后,我自己最大的一个感受是: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真的不是口号,而是切切实实能够用于实践的一句话。
马克在火星上面临的首要问题其实就是生存,而不是纠结是要吃自助还是吃烤肉,或者是吃哪家的烤肉的问题。
在火星上是没有生态系统的,甚至连土壤都没有,想要种出土豆谈何容易。在这里我有一个很大的疑问,航天员去火星为什么会带没有经过处理的土豆,大家都知道,航天员的工作量可是巨大的,在太空中不断的工作还来不及,怎么可能带不能够直接食用的食物呢?可能我国的航天技术还没有达到那种地步,只能够让宇航员吃一下袋装的不需要烹饪的食物吧。在这里先假定带完整的,并且还能够继续种植的土豆是合理的。
(3)
在假定了土豆是可以种植的前提下,知识在这个时候就开始显示自己的威力,这也是编剧很用心的地方,没有在火星上放一个数学家,或者艺术家。精心的挑选了一个植物学家留在了火星,这一角色的设定就给种土豆,并能够种的那么好提供了依据,而不让人感到突兀感。
解决了最基本的食物问题,才有后面的故事,如果一个人整天在为生存问题苦恼,焦虑,那么这种人是没有未来和过去的,只是被困在永恒的当下。
这就是原始人的状态,原始人的在狩猎时代就是没有未来的状态。直到上帝赐予了原始人小麦作为他们生存保障与生命的枷锁之后,原始人才真正的,开始有了未来,也开始考虑未来,为未来而不断烦恼。所以连未来都是社会发展已经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更何况其他的呢?比如神。
(4)
到了农业社会,人来才开始有计划的去思考未来,去预测明年的收成,去考虑今年是要夸大播种面积还是要多施肥,或者多努力一点生一个大胖小子增加未来的劳动力。
之前的人类是依靠采集与打猎为生的,至于当天出去有没有收获谁知道呢?狩猎时代的人他们未来基本上是不可预测的,除了能够坚信那个叫作太阳的东西会继续出现,他们的未来真的太难预测了,甚至夸张到都不知道自己明天能不能醒来。如果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原始人很可怜?答案是不一定。
而相对于有漫长未来,同时总是为未来做打算的现代人来说,知识就显得很重要。甚至对于有了未来得现代人来说,未来是一种负担,我就在时不时为未来感到焦虑,为自己不知道有些道理而焦虑,为自己即使知道了好些道理还可能过不好这一生而焦虑。
但是没有办法,就像是小麦给了智人以大量繁殖的可能,也成为了智人的枷锁一样。有了更多未来得现代人,也必将承受有未来,带来的烦恼。不过对拥有有史以来的最多未来的人现代人来说,知识也拥有了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可以看到的未来,知识的重要性只增不减。
(5)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我也听了好些年了,可是这些年,发现周围很少有人真的因为相信这句话而改变了自己命运,最少我的家族中没有这样的人物。
可是我周围没有这样运用知识改变自己命运的例子,并不代表,这句话就是错的。到现在我最少知道有两个人是真的因为相信这句话同时执拗的执行了之后实现了财务的自由,实现了对自己命运的掌握。
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查理·芒格,大名鼎鼎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副总裁,巴菲特的最理想合伙人。好多人可能只知道巴菲特,而不知道在巴菲特背后的这位重要合伙人。投资界的人都知道没有查理就没有巴菲特现在的成就,这句话反过来说也同样成立。高手寂寞是历史的常态,能够拥有一个一生的朋友,真是人生一大幸事。查理的事例真的不需要我多说,用马东的话就是:这老头一辈子都在想着活明白。而孩子们对这位家族长辈的评价是:长了两条腿的书。
第二个是我没有办法定位的李笑来。在看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的时候,我不是觉得这个人怎么想的这么多,而是这个人怎么想的比我还多。我当时很高兴的,我终于找到了比我想的多,而且比我想得好,比我执行力,实践力度更大的人。
李笑来获得巨量财富是因为2011年开始大量买入比特币,事实上到2016年,中国也没有多少人敢像他那样去相信比特币,去大量持有比特币。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懂数学、懂互联网、懂金融与货币的本质、懂的时间的积累与财富增长之间的关系、懂得现代加密学原理的,也只有同时拥有这些知识才会让人在这种天朝级别的机会(比特币从2011年到2015年涨了1000倍)来临的时候把握住。这些都是不是上天赐予的,而是通过后天自己建立起来,通过对知识的尊重与实践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6)
反观自己,周围大多数人都是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徒,而不是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徒。这是两个不同的起点,导致的肯定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徒,执迷于各种学历,不断的在教育体制里面挣扎。从小就在为名校发愁,从小升初,一直到研究生读博士,甚至在家里没有能力的情况下,也要出国,他们坚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所以这些选择是那么的符合逻辑。
不过这样的起点也注定了这些人在从毕业那一刻起就不怎么样学习了,因为他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证明的教育是可以改变命运的,他们的生命也可能在离开教育体系的那一刻已经结束了。
可是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人呢?都将是“悲催”的终生学习者,也终将在学习这条路上与自己死磕到底。这也是没有办法,谁让他们坚信的是知识改变命运呢?
操作系统的不同,即价值观不同,从而选择不同,行为也不同,最终结果肯定会大相径庭的。人生对谁来说都只有一次,从更大的维度来说,没有对错,既然选择了坚持下去就好。可是从短短的一生来看,选择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人要很沾光。
(7)
回到电影本身,电影里面还有一个情节不知道其他人注意过没有,马克在火星上的居住的地方发生爆炸后,他是用胶带与类似于塑料纸的材料封住了那扇门,能够想象吗?在那样极端的环境之下竟然使用胶带!胶带能够有那么大承受力吗?答案是肯定的,这里还真不是乱演的。
我之前也是不相信胶带的,可是在我看《浪潮之巅》吴军博士说的,
有一次坐飞机,碰巧遇到了飞机门不能够关上的情况,他本以为要停止起飞,修理飞机门的,可是乘务员的做法是用胶带把门粘住了。在飞行的两个小时中吴军博士自己提心吊胆的,不过最后还是平安落地了。
从那以后吴军博士对胶带才有了重新认识,我也是从这个事情,从新评估自己对胶带的认识,因此在影片中看到了这个使用胶带封门的情节,而且还是在那么恶劣的太空环境中,我并没有觉得不可思议。
请问要是主人公没有对胶带的基本认识,他会这样信任胶带吗?他还敢那么做嘛?他还会那么从容的最后脱去宇航服在修理之后的房间里面切土豆吗?知识真的很重要,不是吗?
(8)
说的再多还是有很多人不会信的,更不会行动的,这是常识,也是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说明白的道理:“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即所存,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可是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这是对拥有未来的现代人很重要的一句话,不是吗?
微信公众号:毅之新生(yizhixinsheng),个人微信号:毅之笔记(yizhibiji)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