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有意思!
我个人理解,无论郑成功选择救父投降清军,还是选择民族大义,看他起心动念是“私欲”还是真的“良知”。
如果郑成功怕被外界看成是“不孝子”,选择投降,这是“孝”么?显然不是,他在意的是自己的名声!
如果他要做“民族英雄”(注意,主观的想要,不是客观评价),不投降,他这是“忠”么?显然也不是,他在意的还是自己的名利!
最终他选择不投降,他如果认为“父亲违背了一直教导自己的忠诚原则,选择投降并被清军杀害,这是父亲自己的因果,做儿子的不指责父亲,但也不承担这个因果,仍然遵循父亲教导的忠君爱国”,这个理念的背后有很深刻的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都有自己的因果,我们守住自己的位置(作为儿子不评价父亲,爱父亲,遵守父亲的教导),不越位(父亲的作为自有因果,不沾染不评价)。
如果能理解这层意思,父母会干涉子女的选择么?子女会承担父母的因果么?世间少了多少悲剧啊,想想梁山伯与祝英台,想想朱丽叶与罗密欧,都是子女沾染了家族或者父母的因果。
回归话题。郑成功如果是这么想的,他并没有不忠。他看到了异族的屠杀暴行,看到了跟随自己的兄弟袍泽,他选择斗争,这是他的良知和因果,不是他父亲的,他忠于了自己良知和民族。
郑成功真实的想法我们不知道。但是这个案例还是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如何与父母相处?如何和子女相处?我们做事的起心动念到底是什么?
一个和尚抛弃家人,出家修行,他要成佛,请问他能修行开悟么?显然大有问题,他带着私心,付出了巨大成本,抛弃了家人,就为了达成自己“成佛”的目的,这是天大的“贪嗔痴”啊,如果这都能修成,那就是魔!
是不是就不能出家?也不是,有些人内在充满了巨大的情绪和冲突,他在家人身边就是对家人的折磨,那不如告诉他们,需要通过出家寻求解脱——寻求解脱和妄想成佛可大有区别,寻求解脱更是一种主动谋求脱离痛苦的行动。
有人可能会也问,那些妄图自杀的人,不也是想着“寻求解脱”么?实际上也是大不同!
如果看到过寻死觅活的人,无论他们情绪激动,还是默默无言,当营救人员和他们交谈,大部分都透露着“委屈”、“愤怒”、“不甘”和“被亏欠感”!而真正寻求解脱的人,大部分内在情绪是放下的,他们只是在寻找让自己更加平静的道路——或者说感知自己的位置和存在。
我们对人的理解,特别是对自己,都要深刻发问:我的起心动念是什么?若是一己私心,就要做好承担可能反噬,时间反馈有快有慢罢了;若是出于公心,无论怎么选择,都无愧天地。
若郑成功无愧于心,他会在乎什么“忠孝不能两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