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重听了拆书帮创始人赵周老师在罗友社群分享的《这样读书就够了,升级你的学习力》。
分享中提到了大众因难以高质量做到高频持续地知识输出而催生出把优质图书加工成一堂课、一系列音频视频节目的知识付费市场。但大多数人买了课以后很少有人坚持学习完,有的甚至都没有打开学习过。
从而引出了一个问题:知识付费能走多远?
赵老师给的答案是:取决于职场人学习能力低下这件事能不能改变。
因为无论环境如何改变,关于职场人阅读学习本质的问题和5到10年前一样:大众学习能力低下。如不能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不能把经自己的经验萃取为经验值;不能对信息去追问前因后果,适用边界;也不善于内化知识和规划行动。
反求诸己后,从2招提升自己的学习力开始。
第一招:三张便签,内化应用
职场人的学习能力:内化运用知识的能力,不是基于理解知识的能力。
拆书帮便签读书法
好,先这样读书I、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描述信息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A2、以后我怎么应用(目标与行动)
第二招:前因后果,适用边界
用于解决碎片化学习
知识属于信息,但信息不一定属于知识。
知识结构化清晰,具备可证伪,鼓励受众去判断,有上下文。而知识无上下文,简单粗暴。大多数信息缺乏上下文,我要反求诸己,提升学习力,自主添加上下文,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上下文包含【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
【前因后果】
前因后果前: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为什么这件事对我很重要?
因:作者提出了那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是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的?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吗?后:
后:如果依从信息去做之后会怎么样?对我的好处是什么?
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不改变的问题有多严重?
通过【前因后果】来反思文章中的信息是不是能够真的为我所用?要能够连接过去的经验并且给自己具体的行动建议
【适用边界 】
适用边界除了提问前因后果,还要注重适用边界:
适:有没有相反的观点?有没有不支持这个的实例?
用:要这样做,需要哪些条件?什么情况下不管用?
边:从前有没有类似信息?其他的领域/行业/作者如何看待此类问题?
界:无论是相反的还是类似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交界又在哪里?
去提问这些问题,就能够发现我们接触到的碎片信息哪些有价值,哪些可以去行动。没有适用于所有领域的知识或技巧。
干货式学习是把书的精华核心摘出来,其实也未必是这本书的重点(因去掉了上下文,没有了前因后果,适用边界)
真正的拆书,不是把书拆散,而是拆为己用,把书中的知识拆成自己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