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昨天沈拓老师推荐的电影《海上钢琴师》,恰逢外面过节,老母亲在家时,我们回家的日子就是她的节日。她也不懂音乐,可是她教会了我用心感受生活。
每逢佳节不管快乐还是伤悲都是double呈现的,王维这个“倍”真是精准。朋友说看过这个电影,有点伤感。我做好了准备,还是没有想到如此提神醒脑之疗效。若热映的时候追看不一定有现在的感受。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人生就是一出戏,我们都是演员,演好自己,在不同的舞台。电影的感染力大抵如此吧,TA让有限的生命体会更多的体验,就是入戏。电影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又高于那些终极梦想,我们行走在一场秀里。
主人公是被放在一架钢琴上的弃婴,他有一种天赋对音乐的敏感,这一生以音乐来做伴。我们赖以生存的技能,不管喜不喜欢,都要感恩,至少一直活着。
这艘渡船,从欧洲到美国,一年往返五次,从三等舱到特等舱,主人公一双深邃的眼睛盯着这些熙熙攘攘来来往往的人群,通过音乐感知解读对方,音乐成为他的语言,钢琴只是一个载体,一直到海风琴手的出现,他听到一个人对于大海的召唤,而自己从出生就没有离开过的地方就是这茫茫海平面,却好像从来没有感觉到海。
因为斗琴名扬天下,开始有了陆地上的追随,第一次见到录声机,他的第一反应,录唱片会疼的吧?音乐是他命,那只属于一个人的节奏情绪,是不可能复制的,完全不能。
工业时代开始我们因为太容易复制,随意丟弃,没有了对物件的敬畏,没有了修修补补,父辈们动手能力成为笑谈…随之也没有了对自我的爱惜。
—续
![](https://img.haomeiwen.com/i5344346/95b7c0443ee72ba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