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边有个小卖铺》0818
这本书被列为治愈系列,但是感觉很像初中时看得伤痛青春系列,有点不知道哪里在治愈,治愈还是致郁——不太准确的表述吧,像以前的韩剧。
这个世界,原本就是,光有斗志勤奋努力是不行的啊。
情感是真的动人,但好像打动不了我了——我麻木了啊!
怎么说呢?每个人年轻时都有自己的执念在,有的人走着走着忘了,有的人深埋在心底了,有的人实现了。
最后一回头,其实不过就是,生老病死爱恨情仇,没啥大不了的,当下再怎么死去活来的,翻篇再看也不过名叫青春的过往,不过如此罢了。
《苏筱的战争》0828
同事推荐给我《理想之城》,说我的性格跟苏筱很像,让我了解点职场的现实和可怕。看了几集,还是对电视剧无感,索性翻了小说原著来看。
职场是个很可怕的地方,好像越是大牌的公司,关系越复杂,盘根错节,每一步每一句都是坑。
这让我对未来的工作平台莫名有点担忧……
我虽然可能不那么聪明、又喜欢较真认死理,但我相信,职场只会比小说比电视剧更残酷,但现在的职场相比较而言,也会更单纯。
因为现在的人更简单了,更多的人在努力活出自己的性格,更追求自我的实现,肯定还有不择手段往上走的,也肯定有更多此处不开心换个地方继续玩的。
感谢今天的时代,人们可能发大财不容易,但真的饿死也挺难的。我们都在小富即安地生存着。
既来之则安之吧,未来会怎样,谁知道呢,且走且看吧,未来变化太快,实在不是今天计划规划了就能一切如自己所愿的。
P.S.被动看了几集电视剧,我想说,电视剧确实比小说原著精彩,并且能够将故事圆回来,整体也比较完整——虽然今晚才出大结局。只看故事情节,对其他不做任何评价。
《扶桑》0829
扶桑是一个代名词,是一类人,是一个时代的影子。
她其实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她无比清楚地知道如何才能活得更好。
爱是什么?时代又如何?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环境下,一代人总有着一代人的生存法则、生存方式。
扶桑,看起来憨憨傻傻,记不住所有,心里却原来,其实都知道的。知道如何才能活下去,知道如何才能适应这个时代,知道如何让自己保证自由。
自由,这个在任何时代任何人都可能求而不得的东西,偏偏扶桑拥有了,如果其他人知道,算不算滑天下之大稽?
那又怎样呢?至少于扶桑而言,她也并不在意吧!
《查令十字街84号》0829
如果能拥有一间这样的二手书店,该让人多么向往。
我始终有一个书店的梦想。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汤唯主演的电影,不二情书。但认真了解这本书以及看完,是源于午饭后微博推荐以及随手点击——电子书,好像没高贵到哪里。
就像很多女孩们一直有个咖啡店的梦想一样,我始终有个二手书店的梦想。上学时我曾经认识一间二手书店的老板,也在里面打发过不少闲暇时光——没营养的小说为主——真的特别喜欢那种感觉。
我喜欢纸质书,这种阅读感受任何科技感都替代不了,虽然我的字很丑,还是很愿意在规整的书籍边写下自己那个时候的思想。
看了这本书,我突然有种冲动,以后想去买二手书来看——看看会不会有人也在边看边思考边记录,看看有没有可能遇到跟我思想同频搞的人。
买书最大的问题是我的居所不定、书本随我同行不便,家中储存空间有限,也确实有段时间没买纸质书了,甚觉遗憾。
想尝试买买二手书。
《信》0829
罪犯的亲属,该如何在一个充满人情社会的地方顺利地生存下去呢?
这部社会现象呈现的小说,让人思考。如果在事前能意识到这一点,大概的确可以自我控制更多一些吧。
但的确是很让人难过啊,弟弟明明什么都没有做错,却要承担这许多的结果——不过这也是人生吧,这是明显且唯一的原因,生活原本不会这么简单,但小说而已,能理解。
该怎么说呢,这大概是正常生活的人们很少能理解感受到的,在中国国内,一般来说大概也不会这么刻意去探究每个人真实的亲属关系。
我只是在想,如果真的遇到了直贵这样的事情,我会做怎样的抉择呢?选择亲情,并承担相应的所有结果,痛苦但堂堂正正,努力去建立简单的联系?
还是隐瞒一切,假装没有这样的哥哥,断绝一切联系,让自己内心深处隐瞒着痛苦,让不知情的家人自由地生活?
没有真实的感受,好像确实不知道会做出怎样的抉择。
但人生大概就是这样,我们也许会像猎人一样,终会遇到不知道该如何抉择的选项,我们是否提前在心里做好了准备和预期,是否坚定地按照自己的原则,做出相应的选择、并坚定地承担相应的后果,无悔!
不过转过头来,哥哥的所作所为呢?一直给弟弟和受害人写信,陈述自己的经历,传达抱歉的情绪,站在自己的角度不断去提醒他人自己的存在。
也许于哥哥而言,被遗忘才是最大的痛苦吧,如果弟弟、受害人家属都忘记自己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又是什么的?不断地写信、是想表达情绪、还是想寻求存在感呢?
有可能可以简单地斩断这一切吗?
《雪国之劫》0830
其实是昨晚睡前看完的书,只是没来得及写点什么。
我向往滑雪,虽然我一次也没滑过,但似乎对每一项没有经历体验过的运动,我都挺向往的。
但洁白的雪花之下,掩藏的罪恶、流淌的金钱,似乎也是盖都盖不住的啊!
这个世界很有意思,罗生门,站在各自的角度立场,没有人是错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非常充分的理由去做某件事情,熙熙攘攘,为利来往。
同样是东野的作品,《信》和《雪国之劫》中都有一位有力量、但略显过于执着的女性角色,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东野先生的角色脸谱化。
每一位受害人,反过来都是一位加害者吗?不知道为何,这句话突然就出现在了脑海里,滋味莫名。
《谁杀了她》0831
这么直白的标题,一如小说结尾。
人性与矛盾无处不在,为了妹妹可以去犯罪的哥哥,偏偏平时与妹妹的联系并不紧密,也许成年人很多时候羞于提起自己的事情,但是事后让自己这样癫狂,对我来说,还是有点费解。
杀人动机,这大概是这类文章里面最不值得一提的东西了,无意的举动都有可能形成杀机的日本刑侦小说里面,实在是太常见了。
所以真的只是一本,很适合打发一小段时间的小说,最精彩的部分是需要读者自己去推导谁是凶手——通过读者特有的上帝视角去观察断案的哥哥和隐在暗处的加贺警察。
话说,对警察的不信任,必须亲手报仇的心态,好像也很常见啊。
不过很遗憾,因为对最后阅读的仓促匆忙,我也不知道谁是凶手,也不想再去看第二遍来仔细推敲,谁都有可能,越不可能的越可能,况且只是二选一,况且我觉得也都不是好人——我也不是好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