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790572/2e50ac7b42fd7c32.jpg)
网上 淘来的两本历史书,一本中国史,一本世界史。
少时历史老师拖着长长的调子在讲历史时,我每每提不起精神,我在专注研究他(她)拖腔的长度,好象专注看着一条潺潺小溪何时被石块堵住溪流转个弯,就是他们的声音从扬起变成抑调的时候,有什么值得专注的故事,可惜水流改变方向后,仍是潺潺流水,没有游过来一条鱼儿或小动物,哪怕是条蝌蚪也好啊,继续单调的抑扬顿挫。从高音 滑到低音,再从低音到高音,像催眠曲。原本有故事的历史,除了几个人名,几场战争,实在是没什么印象。既然课堂无趣,就自已制造乐趣。稿纸一张,画起铅笔画。信手拈来,或人物或山水,沉浸于一方自我想象的天地。教室窗外是一片小山,山上坟冢座座,偶尔有人在祭祖做法式,这时候,全班同学注意力全部被吸引过去,看到人跪拜叩首,锣鼓齐响,绕着坟地转圈,有人大笑起来。
这时候老师常常怒斥:“别人伤心时,你们却开心,什么铁石心肠?”此时,全堂鸦雀无声。但到下节课,仍然一如既往地不听课,各玩各的。最后的结果是历史几乎一片空白。考试临时抱佛脚,背几个国名人名,地名,仅此而已。
现在想来,那样的课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那少年时缺的历史,一直也没补上。到参加工作时,才知道读史的重要,但是总归少年时留的枯燥无味印象,尽管买了不少书,想恶补,却总是没多少长进。
从青年到中年,一直在努力看史书。古典的,现代的 。但是仅限皮毛,个人对读史的理解是通过大纲年份的一系列事件能从宏观出发,兼从个体的因素分析史实。单一本编年史类的面无表情的典籍对普通的阅读者实难以通读。
比如百家讲坛的各路大伽们的讲析,读史变成一件饶有兴致的事情。寻根究底,还是普通人的积累不 够,看似流水帐的历史,不能知其史实渊源,看透史实背后的实质,读史自然无趣。
这么看来,小时候即使死记硬背历史,也是有益的。长大后遇事总能联系实际分析一二。故有“读史使人明智”一说。可惜了少年时的课堂时光。
画没画出个名堂,历史也没学,实乃此生的缺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