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魏老师为我们分享了一篇文章《卖菜的》,作者:一朵烟花而已。
文章写了一个屡次上当受骗的傻妞几次买菜的经历,一次是晨练遇到躲城管的卖玉米的中年妇女,一次是在三九天买了蔫了的菜花,还有一次是一个老大爷卖的西红柿酸到倒牙,最后一次是买了完全没有杏味的杏。
魏老师给这篇文章起的名字叫做《字里行间藏悲悯》,分析了这篇散文的成功所在:
文笔干净,语言生动,谋篇布局老道且不论,最突出的特点是收敛,是含而不露,是尽量隐藏主题。
这不由让我想起了一篇三毛的一篇文章《卖花女》。
在这篇文章里,三毛描写了她和先生荷西在大加纳利群岛失业的那段日子里,和一个高明的卖花女之间几次交锋完败的故事。
三毛用她轻松、幽默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谎话连篇、老奸巨猾的非洲卖花的老妇的形象,和传统的上门推销土产品的当地朴素的人民不同,这个老妇巧舌如簧、伶牙俐齿,不但强买强卖,而且毫无信用可言,她屡次卖给三毛和荷西以及他们的邻居剪下的树枝冒充盆栽,还深谙人性的弱点,懂得施以小恩小惠,取得更大的利益,让三毛心甘情愿地分期付款买下更大的盆栽;在不熟悉的邻居那里大打感情牌,让荷西不得为她的花买单。
三毛在这篇文章里戏称卖花女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而他们则是被自己善良绑架的受害者,最后看着房间内大大小小枯萎的盆景,只能躲在窗帘后不敢出来,因为无论是谁只要和她一讲话就会输了,输得莫名其妙。
这一篇许多年前读过的一篇小故事,直到现在我依然对它记忆犹新,最主要原因就是三毛在这篇文章里对底层生活的人们给予的那份悲悯的情怀。读罢这篇文章,我们对屡次上当受骗的三毛一家虽然有自我代入式的同情,但是对于这个招摇撞骗的老妇同样恨不起来。我们不由会被她高超的推销手段所折服,佩服她灵活的头脑,为她很多狡猾的做法忍俊不禁。
写文章交代清楚一件事,几件事不难,难的是这一件事或者几件事让我们引发的思考是什么。高明的作者不会直抒胸臆,来上一大段的说教和抒情,只会隐忍着、收敛着,让读者自己体会那些即将喷薄而发的感情,那是作者一颗赤子之心,对这个世界最深的善意和悲悯。
所以,看完了这么多优秀的作品,我的文章依然写得很烂。只不过之前我不知道自己的文章烂在哪里,现在我明白了,我的文章不但没有曲折的情节,生动的细节描写,而且就是单纯的讲一个烂俗的毫无新意的故事,就像一杯水倒在了地上,很快被风干了,不留一点痕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