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力量弱小,无法改变令我们不满意的现状,于是学会了期待父母和别人的改变。这个期待慢慢变成了一个幻相:只要“他们”按我的期待改变了,我就好了。我们在对别人的期待和失望中长大,时而期待成真,时而期待落空。“时而”类似于心理学行为主义理论中的不固定频率强化,这种强化最容易让人形成习惯,并成瘾。比如赌博和钓鱼,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赢,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钓到鱼,呈现出没有规律的奖励,却使行为更具有吸引力。
对别人的期待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惯。如果你愿意观察和感受,发现什么时候你会对别人有期待?渴望获得某种关系,但又对自己没有自信不敢做什么时;渴望获得某种成功,但又不完全是自己力量所及时;身体和精神上做了很多努力,心力憔悴,但仍没达到预期结果时……想想这些时候,是不是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自己感觉无力的时候。自己没有能力满足自己的期望,但又不愿意放弃期望时,就会开始期待别人。无力感像是一种绝望,是与死亡接近的感觉,人会本能地排斥和逃避它,于是,期待别人,找一个替罪羊就是一个好策略。
当然,我们不会只是期待别人,傻傻地什么事情也不做。比如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会努力工作、学习、任劳任怨地做家务、好好带孩子……为期待对方积累道德资本。“我都这么努力、这么好了,你还不按我的期待也去努力,变得更好?如果你变得更好,我期待的理想生活就能实现了。”仔细看看,像不像一个“期待的陷阱”?每个期待之后,还会有另一个期待。像不像被包装过的控制和交换?我们所做的一切不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喜欢和享受,而是为了去控制别人而获得关系里的安全感。在这样的亲密关系中,我们用自己的力量去期待,去吸食对方的力量来逃避自己的无力感,不停地玩着逃避无力感和被无力感追逐的游戏。这时候,如果有一个人愿意停下来,面对自己的无力感,要么自己去实现自己的期待,要么放弃对对方的期待,接受期待落空的事实,就能结束这个死循环的游戏。
无力感是一种难受的感觉,但它不等同于死亡。真相很简单,可是大分部人无法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本能反应。美国进化心理学家、全球百位最具影响力思想家之一的罗伯特.赖特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快乐其实是基因设计出来的,为基因去做事总是伴随着“烦恼”和“苦”,因为快乐总是短暂的,让人永远都不满足,只有不满足才能让我们继续去做这些事,比如吃甜食的快乐;我们的大脑是由至少七个情绪模块组成的多元政体,各个模块都有自己的声音,一个人做什么由他大脑中各个模块的竞争结果决定,所谓“理性”,很大程度上只是各种感觉的说服工具,人本质上是由感觉驱动的。
当我们逃避感受,不去觉察时,就只能被感受推着走,成为感觉驱动的机器,还抱怨责怪着别人。期待别人的幻相让我们的内心一直停留在孩子状态,不知道已具有自己去实现期待的力量,却用这个力量用于相互的纠缠和无望的折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