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维的《成长型养育》以帮孩子把每一个问题化作成长的机会为核心思路,针对孩子在成长中的各类问题,给父母提供了很多让孩子不断突破自我局限的方法,当然也包括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现在,就让我们先来看看孩子的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吧?
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的养成,都和养育者的关注相关。
小华七岁的时候,住在舅妈家里。舅妈家住在一个大的四合院,差不多有十户人家,院子里有三个公用水管。夏天的一个周末,小华感觉很热,就打开水龙头冲脚。舅妈看见了,就在屋子门口大声喊“大妹,不要用水冲脚,这是公家的水,不能浪费了哈!”小华一边答应着,一边再冲冲,然后跑掉。过几天,小华又去冲,舅妈就又喊。再过几天,小华又去,舅妈又喊。在那个夏天,小华就这样乐此不疲地用凉水冲脚。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渴望得到大人的关注,无论他自己是否意识到。舅妈家里有三个孩子,舅舅和舅妈工作都很忙,根本没有时间管她。只有在她冲凉水的时候,舅妈才看见了她。而她因为舅妈的关注,这种行为得到了强化。
对于孩子来说,行为没有好坏对错,关键是看能不能引起大人的注意和反应。那些引起了大人关注的行为,就可能慢慢变成一种习惯。
既然,习惯的养成是关注引起的,那么我们怎么样做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好习惯呢?
一 高质量的陪伴,减少孩子寻求关注的负面行为
记得有一次心理学讲座上,老师问我们一个问题:一个家里有三个孩子,老大学习成绩好,老二乖巧听话,老三会怎么样?“调皮捣蛋” 我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因为每个孩子都会尽自己所能去获取父母的关注。即便这种关注是负面的,是打骂,也比忽略好。为了减少孩子通过负面行为来寻求关注,作为父母的我们可以主动去关注孩子。
在《成长型养育》一书中,作者指出父母只要每天能抽出10~15分钟的时间,专心致志,一对一地高质量陪伴孩子,并给予及时的反馈,这对孩子来说就够了。重要的是在这个时间里,你真的要发自内心地对你的孩子感兴趣,这样他才会感觉到你对他有兴趣,才会感觉到被爱和被支持。当孩子能定期得到来自父母健康积极的关注时,他们就会减少那些负面的寻求关注的行为。
除了定期的关注,在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时,及时看见他的正面行为,积极反应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 关注孩子的积极行为,及时肯定和反馈
美国儿科学会和美国心理学会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公式:关注+积极行为=更多的积极行为
关注一个人的积极行为时,可以激发这个人开始更多的积极行为。
青青三岁的时候,有一次和其他小伙伴分享自己的玩具,她的妈妈看见后,很开心地说:“我们家青青好大方。”青青也很高兴,以后就经常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其他人,爸爸妈妈和其他孩子的父母也都经常夸她。她这个行为得到了强化,后来成为一个爱分享的人,拥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小勇小的时候,在院子里数数,数到9就又调回去从头数,弄了几次,突然灵机一动,数到10,这时在院子里的大人听见了,都说他好厉害。小勇感觉很开心,就继续往下数。过了几天数到99,又在此突破,数到100,又获得满堂彩。这种不断被关注和鼓励的行为,让小勇从小就喜欢学习,后来成了村子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对积极行为关注可以激发更多的积极行为,养成好的行为习惯。那对负面行为呢,要克制批评教育的冲动,给予忽视或转换表达方式,这样就会减少不良习惯的养成。
三 孩子的负面行为,换一种表达方式或(和)忽视
当孩子有不良行为的时候,我们总会很自然的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这样是不对的,那样以后就有你苦头吃之类。这种表达方式呢,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不被接纳,被否定,甚至不被爱。当一个人感觉不被爱的时候,是很难改变的。但如果把这种表达方式换成“我希望你做什么”这样的指令,孩子更容易接受和改变。另外,三岁以前的孩子呢,其不良行为可以忽视。
举例来说:王咪希望儿子能够每天刷牙,不建议说“你要是不刷牙,牙齿都会烂掉。”而可以说“你要是刷牙了,牙齿就会又白又健康。”又比如说,有小朋友想玩小红的布娃娃,小红不愿意,不建议妈妈说:“你要是不拿出来,就是小气的孩子。”可以说:“妈妈希望你可以把布娃娃拿给小朋友玩一会儿,愿意和人分享的孩子,大家都喜欢。”
当我们想让孩子有个好习惯的时候,最好的方法不是去批评或惩罚,而是要关注孩子的积极面,并及时反馈。对于不良的行为要有策略的表达你的希望。最后,要牢记对孩子的关注是最重要的。
其实对大人也是一样,我们想要改变一个人的时候,首先是停止抱怨,其次是积极关注他的好,并给予肯定。这样他就越来越会成为我们期待的样子。因为,只有当一个人感受到被接纳,被爱的时候,他才愿意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