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会让什么人失业?这是我一直想弄清的一个问题,直到这几天才有些眉目,觉得可以和大家分享。
我的答案是:所有人!
如果你只关心这个答案的原因而不太在乎思考过程,那么是可以直接跳到最后部分的。
李开复与五秒准则
李开复被国人所知的大多是“创新工场教父”,或者是曾经任职于苹果、微软、谷歌等大公司的光环。
但其实另一面,他也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人物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他曾在苹果公司担任语音技术项目组经理,并应用他的科学研究成果实现看上去非常强大的语音命令交互办公程序,这程序基本上实现了20多年后罗永浩大吹特吹的“你们都安静点,别打扰我用我的TNT”。
2017年,李开复就提出了他的五秒钟准则,即一项本来由人从事的工作,如果可以在5秒钟以内的时间里,对工作中需要思考和决策的问题作出相应决定,那么,这项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能技术全部或部分取代。我个人预测,从事翻译、新闻报道、助理、保安、销售、客服、交易、会计、司机等工作的人,未来10年将有约90%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
他的两本书《人工智能》和《AI·未来》中都把五秒钟准则作为核心观念之一。推荐有空闲的读者翻阅一下这两本书籍,应该可以获得不少启发。
为什么是五秒钟而不是三秒或六秒,其实这只是一个示意,表示时间很短,人类处理这样的事情更多的依靠本能反应、感性认知,而不是理性推理,毕竟稍微复杂一些的推理就要超过五秒。
我们暂时可以把人类的这种智能行为称之为非理性或弱理性。那么就是说,在未来10年,非理性或弱理性的人类智能将被人工智能取代。
在最近2019年初李开复在达沃斯论坛谈论中表示了更多观点,他认为科技不断发展是否会带来失业这个问题,要分短期和长期看,短期因为AI和自动化,会大批取代人类工作;但长期看,科技会创造更多的工作和岗位,需要的技能是和被取代的这批人的能力不匹配的。
泰格马克的建议
畅销书《生命3.0》一书的作者迈克斯·泰格马克,曾在书中谈论到科技对于未来人类职业的影响。他认为数字技术以三种方式推动了财富的不平等:
- 新的技术需要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因此而占有优势。近几十年来高学历人群的薪资增幅远高于普通低学历劳动者。
- 企业中越来越大比例的利润流入公司的所有者而不是工作者,占有更多机器的人分到更多份额的蛋糕。新的互联网巨无霸企业比传统巨无霸企业拥有更大估值但员工人数少得多,员工获得的收益占总利润比例也少得多。
- 数字经济导致赢家通吃,超级巨星可以用更方便的工具攫取巨大价值。JK罗琳拥有比莎士比亚多得多的财富。
人类哪些职业在未来仍然拥有竞争力,他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 这份职业是否需要与人打交道,并且使用社交智慧。
- 这份职业是否需要创造力,并提出聪明的解决方案。
- 这份职业是否需要在不可预测的环境中工作。
所以,他认为未来相对不容易消失的职业包括教师、护士、医生、牙医、科学家、企业级、程序员、工程师、律师、社会工作者、神职人员、艺术家、理发师以及按摩治疗师。
相反的,在可预测的环境下、高度重复性或按部就班的工作则不会存在太久,如电话销售员、仓库工作人员、收银员、货车司机、面包师以及厨房生产线上的厨师、司机等,此外律师助理、信贷分析师、贷款人员、记录员、税务会计师的很多工作内容都可以被自动化,所以用工需求也会明显缩减。
这种情况下,前景乐观的职业如导演、演员、艺术家、时尚设计师等职业也将加剧竞争。
泰格马克也强调,较长时间内,很多职业可能只是部分任务被替代而不是彻底消失,所以每个职业都应加强未来具有竞争力的技能,而不是把太多时间花在学习没有竞争力的技能上。
比如医生应该更努力学习如何与病人沟通、分析病人情况并制定有效解决方案,而不是花大把时间去学习掌握分析医学图像的技巧,因为现在优秀的人工智能看片子的能力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优秀医生的水平。
再比如财务领域,不要拼命去成为一名靠开发数据算法和数学模型来分析金融事件的宽客,而要成为能够使用定量分析结果,做出战略投资决策的基金经理。
在这一部分的最后,泰格马克表达了悲观的观点,即在未来,人类失去的已有工作的机会将会远大于新技术提供的新工作机会,亦即未来失业人员越来越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了解人工智能将有助于成为更好的公民
微软首席技术官凯文·斯科特表示,“我认为在21世纪,作为一个有知识的公民,需要对人工智能有所了解,因为你想参与讨论,你不想被人工智能之类的东西所取代,而是想成为整个生态系统的活跃分子”。
他认为,未来世纪的普通人都应该了解人工智能的进化情况,这很难,因为即使你接受过大量的技术培训,要跟上时代变化也很难,因为这一领域变化太迅猛。
他还提到,制造和使用人工智能的技术专家有责任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可能发生的事情,并使他们的工作成果广泛被使用。
取代我们的不是AI,而是被AI赋能的人
微软(中国)的首席技术官韦青在最近一次技术交流会上发表言论,他指出我们需要放下成见,再来审视我们当前的技术发展,而理解我们所处时代的前提就是:
这个时代最大特征就是机器从代替人的四肢开始,已经于无声处开始代替人的大脑,甚至会慢慢代替所有能够出现模型的人类能力。
面对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一种人会产生绝对的抗拒心理,不去主动拥抱这种能力,这是有问题的。因为这种能力确实很强大,你不去拥抱的话,那些拥抱这种能力的人就可能在未来淘汰掉你,这很危险。
与其说机器或人工智能、机器智能会替代人,倒不如说掌握了机器智能的人类变成了一种超人类,他们会把不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替代掉。
如何去理解人工智能,韦青的建议是:
- 一定要应用。未来是终身学习的时代,要带着问题去学习,以问题为导向,Problem-Based Learning。
- 深度学习的发展不仅仅靠数学和计算机,还要对人类自己的脑神经、传输神经、感知神经有所理解。
- 未来每个人一定要在通用能力之上,掌握行业的学习能力。
- 要产生深度学习能力,要有数据、有人才,还要有算法和算力。
科技界都有一个常识,那就是人们总是倾向于高估他在一年内所能完成的事情,但也容易低估他们坚持十年后能取得的成就。
最后韦青指出,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领域,大家一定要明白,第一没有专家,第二没有起跑线,第三每天都有新知识新理念出现,我们不要放弃自己,要把握最基本的对自己的自信和信念,认真学习。
人工智能会让什么人失业?
上面可能有些乱,但很多都是很有前瞻性的观点。我的一些零散看法是:
- 新技术会加速财富的贫富分化,加剧职业收入竞争。
- 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发展阶段会对不同职业产生威胁甚至取代。
- 新技术本身并不能直接创造新的工作,但新技术可能提供新功能产生新产品,挖出新需求,造成新生产,进而创造新工作。
- 新需求如果不是完全增量的话,就会压缩或替换旧需求,再次导致旧岗位消失。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产业的爆发,也造成功能机厂商的倒闭或被并购,也导致台式机和笔记本产业发展放缓和衰落。
- 人工智能技术能产生多少纯增量型的新需求?恐怕并不会太乐观。智能硬件的确部分的放大了原有需求,但其他更多方面,人工智能大多都是提升工业生产效率或者营销效率,并没有产生太多增量新需求。
- 自动驾驶是新增量吗?不,很可能是减量!更少的汽车,更少的司机,各方面都看不到增量。
未来并不乐观,只要整个世界仍然被生产效率所支配,只要我们的生活仍然被财富所支配,那么新技术的巨轮就注定要碾压一切。
那么,人工智能会让什么人失业?
首先,要关注科技的未来发展动向,确保你所从事的职业10年内不会消失。
其次,要关注科技的当前发展阶段,确保你所掌握的职业技能50%以上机器不能完成。
最后,要主动学习和应用你当前职业紧密相关的新技术,以保持不失去以上两条优势。
如果要取个名字的话,可以叫做“1050”原则。
附言
- 没有哪一条物理定律规定未来会更好,残酷的进化往往才是现实。
- 《人类简史》赫拉利曾经阐述,物种的进化方向往往和个体的幸福感没什么关系。
- 没有哪一条物理定律规定人类一定要工作。不工作不好吗?
- 人类个体的生存的确需要成就感、满足感以打发时间,但并非只有工作才能提供这个。
- 比起工作,游戏可以更好的提供成就感、满足感甚至幸福感。
- 从人类过渡到超人类或者机器人类,游戏是个无痛解决方案。
- 如果你认为我是劝你多玩游戏的话,你就错了。
- 我是说,五十年后,对于人类来说,游戏会是最后的也是最大的需求。
- 我把那个游戏成为“EndGame”。
- 人在游戏里灭亡,神在游戏后崛起。
每个人的智能新时代
如果您发现文章错误,请不吝留言指正;
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点喜欢;
如果您觉得很有用,欢迎转载~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