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的日子总是过得疲惫。为什么?因为我要出去玩啊,取票一小时,进入景区三小时,吃饭两小时,还得是简餐,您还别挑剔,不吃赶紧让开,后面排队的群众已经低血糖了。
没办法呀,法定节假日哪都人多,尤其是有孩子的朋友,带着孩子出去看看祖国大好河山总是好的,行万里路嘛。回到酒店后po几张风景照,类似于在长城城墙上刻上“某某到此一游”,不虚此行。
中国的人口接近14个亿,每年的国庆、春节大家相互交互,你去我的城市吃饭,我去你的城市睡觉。明知高速会堵成停车场还是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这有问题吗?没有,只要自己觉得值得,觉得身心愉快那就没有任何问题。在这方面可能有些人是特例,节假日主动申请上班,错峰,我躲得起。
现在的物质条件好了,饱暖思那啥,那啥后还得追求精神享受,那么大的世界得去看看。于是钢铁之师就此锻造,新闻年年报:某某高速已瘫痪,建议错峰出行。
怎么错?是午夜十二点出发还是凌晨四点出发?如果很不幸节假日恰好安排休息,敢不敢呆在家里看看电视,健身房跑跑步,KTV唱唱歌。问题来了,这些事情平时也可以做啊,节假日再做就太亏了。
出去就圆满了吗?去国外时间太短,机票昂贵。留国内处处堵塞,人满为患。为了不亏而出行,这是毛病啊。
那就不出去了吗?永远窝在自己的城市,过着所谓的不堵的生活。
当然不是,旅游是一件身心放松的事情,增加见识,培养美感。真想旅游,谁能阻拦,请假不行吗?制定旅行计划,选个日子,带着家人,来一次快乐旅行。
请假有那么容易吗?这跟你自己到底愿不愿意相关,正处于事业上升的关键时期当然不行。特殊情况需要自己去权衡,真有实力,也不可能因为请假而被否定。
工作是为了生活,苦哈哈的工作工作工作,家人一说起出去旅行就开始皱眉:时间不允许啊。
那啥时候才允许?退休吗?好多事情想通了就会豁然开朗,不要总是把一件事情想的过于复杂。
六一国际儿童节,各大商场已沦陷。我对三岁的儿子说:儿砸,我们平时也都是在商场玩,今天就不去了吧,好多好多人哦,你坐个车车可能要等一个小时哦?
儿子说:不。
孩子的妈妈也说:儿童节就窝在家里吗?
我说:走吧。
来到熟悉的停车场停好车,走进商场大门。妈妈石化了,故作镇定的说:还好还好。
孩子很兴奋啊,花了3个小时玩了5个游乐设施后,母子俩开始烦躁了。
我很知趣的说:要不我们下午再来?
“好好好,走吧,人太多了。”
随便吃了点东西回到家中就开始找床。孩子累了,大人也倦怠不已。下午自然没有再去。
我知道人要有仪式感,做事如此,生活也要如此。不过千万别把仪式感和形式主义搞混了,我们对形式主义嗤之以鼻,轮到自己身上时却全然不知。
节假日就意味着要出去走走,朋友圈里都在晒旅行,窝在家里看着就感觉自己过了个假节,于是从心底开始决定出去走走。
这不就是形式主义吗?难道六一儿童节在家里买个蛋糕,做一顿大餐,陪孩子看看电影就out了吗?
旅行的意义在于心情,看着人头攒动的长城就别再往上攀了,看着排队已排了三十公里的高速就别再上了。
这样心情不会好,烦躁了就容易吵架,吵架了就容易失控,失控了就容易忘记我他么原来是出来旅行的。
罗里吧嗦这么多,没有恶意,还是那句话:旅行的意义在于身心放松。
而不是身心俱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