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摘抄,张氏家族

摘抄,张氏家族

作者: f57b42734ec0 | 来源:发表于2023-11-24 14:46 被阅读0次

    古语曰:道德传家十代,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中国历史上,但凡是名门望族,都会给子孙后代立下家训,希望他们能秉持家风,将家族的辉煌历史延续传承。

    清代历史上,拥有良好家风,并且家训传承时间长、成就大的有两个家族,今天要说的张氏家族,便是其中之一。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的人,应该对张廷玉这个名字不陌生,而张廷玉便是张氏家族中成绩最为突出的那一个,他不仅是三朝老臣,也是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氏家族,看看这个家族是如何壮大的,又是如何长居高位、屹立不倒的?

    1、破案神速张淳,秉承中庸之道

    公元1568年,桐城张氏有一子张淳,他在二十多岁的年纪就高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浙江永康知县。当时的大明气势极其微弱,已成衰败之势,虽然隆庆皇帝依靠张居正等人进行过改革,但浙江永康的民风依旧彪悍,社会动荡不安。

    在张淳上任之前,此地连续换了七任县令,县衙的案件更是堆积如山。张淳接手之后,他开始整理这些案件。张淳命令衙役大开衙门,将陈年的积案一一审理。

    张淳一心为百姓办事,“快、准、狠”是他办案的风格,小案件往往只需要一顿饭的功夫,张淳就能够把案件的来龙去脉一一摸透。所以,来找他审理案件的百姓,经常会带一包午餐来衙门,久而久之,张淳就有了一个外号,叫做“张一包”。

    如果碰上大案要案,张淳也不曾畏惧过。当时,永康县有一个江洋大盗卢十八,在永康横行霸道,专门去偷上缴给国库的税银,他屡次犯案,且异常狡猾,朝廷和地方官员始终没有将他捉拿归案。

    因张淳政绩卓越,朝廷就把捉拿卢十八的重担交给了张淳,并限令张淳三个月破结此案。张淳拿到公函之后,就在院子内大骂朝廷不公,推诿责任。然后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对捉拿卢十八这件事只字不提。

    其实,这些都是张淳的障眼法,他私底下早就对卢十八开展了非常细致的调查。之前的官员之所以无法抓到卢十八,就是因为卢十八事先收到了消息,早已逃走。张淳认为卢十八的眼线肯定就藏在自己的衙门里,所以张淳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绝口不提卢十八,就是为了迷惑眼线。

    在张淳的布置下,县衙里的眼线被揪了出来。经过盘问,眼线供出了自己与卢十八通风报信的经过。顺着这条线,张淳仅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逮捕了卢十八。

    张淳抓到了卢十八,自然得到了朝廷的奖赏,更被朝廷调回了京城,升职为礼部郎中。

    张淳断案如神,手段高明,做人更是十分正直,从不阿谀奉承。当时,隆庆皇帝已经驾崩,年幼的万历即位。张居正虽然改革为百姓谋取了一定的福利,但他却也经常以权谋私。

    张淳在京期间,恰巧张居正的母亲病逝,张居正想让张淳帮自己母亲写一篇祭文,并许诺张淳高官厚禄。但张淳拒绝了张居正,他直接写了封辞呈,跟朝廷说自己生病了要还乡。

    后来,张居正倒台,张淳被重新启用,先后担任建宁知府、湖广荆岳兵备副使、陕西临巩道参政。无论张淳在哪个任上,官居何位,他都始终保持初心,为百姓谋福利。

    当万历皇帝开始懈怠朝政,张淳再次选择辞官回乡,向朝廷递交了辞呈,说自己永不入仕。从两次辞官可以看出,张淳做事秉承着中庸之道。

    所谓的中庸之道,不是指不办事,或者说凡事折中,它是中国古代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它有三层理论:第一是人生不能轻易改变自己的目标和主张;第二是人要保持中正平和,不可大喜大悲;第三则是人要有一技之长。

    2、张秉文家国情怀,义大于天

    而中庸之道,也是张淳留给后代子孙最宝贵的财富。

    张淳只有一个儿子,名叫张士维。在明朝末年,张士维继承了父亲的中庸之道,行事非常低调。不过,在明末国家危难之时,张氏家族也并非因为中庸,而丢失掉家国情怀。

    张士维有一个儿子张秉文,他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考上了进士,任浙江归安知县。根据史料记载,张秉文深受祖父张淳的喜爱,张淳认为张秉文日后必定有一番大作为。

    然而,张秉文生不逢时,当时明末战乱不断,清军大举南下。面对这样的社会,张秉文曾经犹豫过,是继续秉承祖父的中庸之道,还是选择投靠清军,或者是替大明朝坚守最后一寸国土?

    最终,张秉文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决定帮助大明守住最后的国土。

    公元1638年,张秉文前往济南抵抗清军。张秉文这一仗面对的是清军大将多尔衮。当时济南还有一位王爷德王,他早早调集军队,死守王府,但即使这样,济南还是很容易地被多尔衮攻破。

    面对敌众我寡的情况,书生出身的张秉文没有任何犹豫,他一边向朝廷请求支援,一边组织民兵进行防御。在无援兵的情况下,张秉文坚守济南十多天。济南城破之际,张秉文寡不敌众,中箭而亡,年仅四十五岁。

    当张秉文遇难的消息传回张家,他的妻子带着妾室一同投身到大明湖,跟随张秉文而去。

    3、父子双宰相,张氏诗书传家

    张秉文死后,他的三个儿子终生不入清廷。然而,张秉文的弟弟张秉彝(yí)却继承了祖父的中庸之道,默认了清朝取代明朝的事实。

    张秉彝有一子名为张英,张英在父亲的教诲下,以二甲第四名的成绩,考中进士。当时的大学士李霨(wèi)对张英的卷子赞不绝口,认为张英有成为国士的潜力。

    张英既能秉持中庸之道,也能够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他在朝廷中兢兢业业。当时虽然清朝已经建立,但是国家和社会并不安稳。张英辅佐康熙皇帝平定了三藩之乱,收复了台湾,为国家的统一做出了贡献。而张英也在康熙的赏识下,一直平步青云,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张英为官四十年,他渐渐发现,祖辈所说的中庸之道固然十分重要,但未必能够保持住桐城张氏家族的势力。

    经历了大半人生和宦海沉浮之后,张英为张氏后人总结出几点准则。第一,清正廉洁。无论做到多大的官职,都应该让自己保持清正,这样会在很多事情发生的时候,能让自己置身事外。

    第二,待人要谦和,行善积德。张英一直拿自己的俸禄来救济百姓,广结善缘。即使在他过六十大寿之时,也拒绝家人请戏班和宴请宾客的要求。

    第三,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好的人际关系能让很多事情迎刃而解。

    在张英的教导下,他的儿子张廷玉十分优秀。张廷玉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位极人臣。在雍正到乾隆初期,张廷玉始终都是清朝的宰相,死后更是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

    张廷玉的父亲张英待同僚十分和气,但张廷玉却更善于管教下属。张廷玉在吏部之时,就曾经表现出对待下属严苛的作风,因此张廷玉也被人称为“张老虎”。

    然而,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后来,张氏家族也不可避免地开始走下坡路。当时,许多汉人子弟都喜欢依附张廷玉,这引起了乾隆皇帝的不满。尽管张廷玉官居要职,最后也落了个晚景凄凉的下场。

    张廷玉之后,桐城张氏就开始衰败。他有四个儿子,次子张若霭(ǎi)最能继承张廷玉的学识,虽然他也成为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但他更喜欢文化精神层面的修养。在绘画上,他的山水画就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青睐。

    张若霭之后,张氏家族逐渐淡出官场,但桐城张氏的诗书传家的家风却代代相传。据统计,张氏后人在清代至少出现了三十多位诗人,其中不乏女性诗人。

    张廷玉家族之所以能够长居高位,屹立不倒,不仅是缘于张淳的中庸之道,张秉文的家国情怀,更是因为张氏家族以诗书传家,世代恪守祖先遗留下来的祖训。张廷玉家族完美地诠释了,只有坚信做人做事的道理,代代恪守约束自我,才能够保持一个家族的繁荣昌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摘抄,张氏家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vrn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