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好友们中,有在生活上很有智慧的,有在事业上颇具远见的,其中有两个是内向、理性、思维型的,和我的外向、感性、直觉型处于两极,但这不妨碍我们深入交流。
也有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其实是内向敏感型的,可能我对待事物和情感用的是两套系统。
前两天,这两位好友中的A,给我发了一篇四五万字的文章,让我仔细阅读,最好能因此给接下来的几年做个符合形势的规划。
我收到文章后,在上下班之余,甚至在上班的休息间隙,断断续续阅读,还是花了几天才看完。看的过程中,很想分享给一位我很信任的朋友看。不过我最后还是先分享给了两位好友中的另一位,也就是B。A和B并不认识,我有意想介绍他们认识,但是他们均不感兴趣。
B听说了文章字数,马上跟我说已经知道是哪篇文章,不过自己并不想看。我问为什么,B回答说,这种文章主要看政治性语言,看排版,看发布的渠道,看它是为哪一派发布的,而内容反而不是很重要。
(简单说就是)“看是谁发布的,想干嘛,目标是谁,力度有多强”。并再次强调,新闻类文章,长的都不太重要,短的看起来信息少的反而要关注,因为“其中的信息量反而大”。
好几天的努力,几秒钟就被攻破了。
这让我想起之前一直想读《道德经》,有一天我私信了玛卡巴卡,他不太支持我现在看,并给我讲了《道德经》的背景:
背景一是古代没有著作权,大家可以任意加自己的话进去,所以版本大多有出入,像《孙子兵法》也是这样,几百年来,原经到底是什么样子已经很难验证。最早在古墓里发现的《道德经》,是在汉墓,马王堆出土的,于是大家就默认这个版本是改动最少的。但是出土的时候,绳子都断了,成了一堆竹签子,“跟撸串用的差不多”,所以前后顺序都是后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安排的,这也造成了很多句子,貌似安排错地方了;
背景二是道德经是写给谁看的,他倾向于认为是写给帝王看的,“所以无为而无不为,从来不说万一饿死咋办,因为帝王根本不考虑这事,根本不用挣钱,所以今天的老百姓如果照搬,很容易饿死”。“老子是在和顶级富豪说话”。他建议我可以先读别人做的《道德经》注解。
最后他还提到了“曲解”,在之前他的文章中也可以读到。他说,你知不知道我们怎么理解书的,尤其是不太懂的那些书。“就像跳起来够到一个树枝,把它拉低,再研究,拉到我们能理解的层面来研究和理解,也就是‘曲解’。离自己太远的,曲解得最厉害,所以从身边的道理开始研究,从身边自己能懂的东西进入”。
对于我认为的,可以通过抽象想象来理解,他的回答是“可以是可以,但是没办法验证,所以理解错了也无法知道”。
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士,他们都有该行业扎实的背景知识,同时有一个内化的知识框架树,而其中的细分领域就像枝丫,他们会不停深究既有知识,也会接触行业的前沿内容,再把它们一一挂在相应的枝丫上,让它们枝繁叶茂。
门外汉或初学者们抓住的往往就是树叶。
同样看一本书,专业者能看到背景和框架,能看懂作者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方法,而普通大众由于缺乏全局视野和背景知识,看到的就只是其中的信息和知识点,所以容易觉得这句也很重要,那句也是名言,然后拼命划下划线。
这可能是在学校读书时训练出来的,因为几乎每一个“知识点”都可能考到。但我们现在看的不是教科书,记住每一个知识点并不能给生活带来多大帮助。
所以,下次拿起一本书,试着先翻翻目录,看看序言和作者介绍,先确定这本书适不适合自己读,这本书值不值得读,怎么样?
开卷不一定有益,如何开卷才是大问题。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让这个世界听懂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