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在我的印象里,外语是指所有非汉字之外的所有语言,比如中国之外的英语、韩语、德语、法语等等,又比如中国之内的维语、蒙语、藏语等等。
我学过两门外语,一是上学就在学的英语,一是工作后才开始学的维族。
英语不用多说,从初中开始到大学毕业,这是正常的课业要求,想不学也不行。学期考试、升学考试、毕业考试,语数外三大科,英语对分数影响很大。
学习维语是因为我所在的地区,工作以后因为有段时间驻村工作,一千多口人的村子只有不到百分之一是汉族,剩下的都是维吾尔族,而且绝大部分一点汉族都不会。
虽然从小学英语,学了十几年,但是说起来惭愧,我的英语水平依然留在初中一年级。
学习维语则完全靠自学,根本没有什么教材和老师,后来可以和人进行基本的交流。
002.
说起我学英语,那真是要掬一把辛酸泪了--为我的老师。
小学我并没有接触过英语,初一刚接触,我就喜欢上了英语,这门外语很新奇。初一下半学年因为家庭原因,我选择了休学半年,就是从这里开始,我的英语完全断了。
再次回到学校已是初二,父母的意思是让我继续从初一读起,但当时语文和数学都跟得上的我并不愿意认输,也没有意识到之后自己会放弃英语。初二到初三一直处于半休学状态的自己,语文和数学可以靠自学和积累,但是英语则完全抓瞎了。
到了高中时我碰到了一个特别负责的英语老师,天天抓着我背单词背语法读课文,也勉强把我的成绩从五十多分提到七八十分,总之,能及格全靠运气。
至于大学,算了,大学没有高数的专业英语同样不重要。
等到工作了以后,呵呵,太忙了,而且也不会怎么用到,随缘了随缘了。中间有过自学、买教材学习、买课程学习,至于结果,呵呵呵。
003.
我学习维语的经历提起来,好像就没有那么多故事,之所以会比英语学的好,也不过基于一个词:逼不得已。
我高中上的是双语学校,不是中英双语,是维汉双语,即学校有汉语教学和维语教学两种,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学校将近有一半维族同学,基本不会汉语。当然也有从小就上汉校的维族同学,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比如我的几个维族同桌。也就是那个时候,我学了些简单的维语,比如:你好啊,吃饭了吗,吃得什么之类。
到了大学,又回到大家只用汉语交流的环境,我曾经学过的那些维语知识就慢慢地忘记了。
毕业后刚工作时,因为有些病人是维族,我有专门去参加了一个维语学习班,但是在学了不到1/3的时候,因为时间协调不开就放弃了。
接下来是被安排到大队驻村做全科医生,负责一个大队一千多口人的生老病死等全部和医疗相关的事情。那个时候我可怜到什么程度呢?一千多口人里汉族不到十个人,而且这一千多口人绝大部分听不懂汉语,更别提说了。迫不得已,我就这样一边适应一边学习,基本的日常对话和医疗相关的解释也慢慢学会了。
再后来离开医院,到央企工作,那个时候有一个规定:必须学维语。从每周一句、每月考核到后来部门加量到每天三句、每周考核,前期是走形式,后期是跟工资挂钩。在这个阶段,又学了一部分保险理赔的专业用语。
后来长时间不用,我又忘记差不多了(捂脸)……
004.
对比我两段学习经历和结果,不难发现其中的区别。
我之所以是英语渣,是因为在学习英语的时候那只是个任务,学习的好或者坏全凭分数做衡量。
而我学习维语,则是逼不得已必须要应用,特别是当时我处在一个不学习、不开口不行的环境。
即使我现在又从头开始学习英语,但是我依然只是希望自己能掌握一项技能,学习的过程就是在完成任务。
即使我现在把之前学的维语又忘得七七八八,但是我也相信,再次把我放在之前的环境中,我就可以很快重启。
反思我的学习经历,正如网上被反复提及的理论:我们之所以学不好外语,是因为我们用不到。
当我们处在不用不行、不说不行的环境和迫不得已的时候,根本不需要什么打卡、奖励来给自己加油打气,自然而然的也就学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