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古代帝王反腐,不能不提朱元璋。朱元璋幼时家贫,为地主放过牛,进皇觉寺当过和尚,长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对百姓疾苦感同身受,同时又对贪官搜刮民脂民膏行为恨之入骨。这种感受深植于朱元璋内心深处,他一称帝,便迫不及待地开展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反腐肃贪运动。这场运动严苛之至,朱元璋特下重典,严格刑罚,别出心裁地创新了剥皮实草、抽肠、汤镬等酷刑,肃杀了一批贪官污吏。
如果仅仅用滥杀、酷刑等粗暴的办法来标注朱元璋反腐,无疑有失偏颇。朱元璋虽然读书不多,但并非一个莽夫,他粗中有细,甚至在反腐中还创新了一项财务制度。
这要从明初四大案之一的“郭桓案”说起。郭桓案发生在洪武年间。当时,反腐肃贪运动正在开展,但受元朝影响,官吏贪腐之气依然盛行。郭桓是户部侍郎,专门负责核对和收取地方报送的赋税,职位不高,但权力却很大。各地财政的收支账目及钱粮数都要经由郭处与户部进行核对。既然是核对,就会存在不实的情形。如果与实际不符,就要打回地方进行重新填报。地方离京较远,古代交通不便,来回校对就浪费大量时间。为了节省时间,各地方计吏便准备了盖有官印的空白账册,上盖骑缝章,随改随填。这看似便捷,实则为徇私舞弊创造了空间。
1385年,郭桓案事发。经人举报,郭桓偕同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李彧与提刑按察使司赵全德等人贪污舞弊,巧立名目,私吞朝廷赋税,累计达两千四百多万石之多。朱元璋大为震怒,下旨彻查此案,严惩涉案人员,“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赃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同时,在全国范围内追讨脏粮,一时间上下骚动,民间富人纷纷破产。
郭桓案后,朱元璋不断反思,他认为郭桓等人之所以有机可乘,很大程度上是财务制度上出了问题,比如那空白账册上的数字就可以随意更改。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发生,朱元璋规定把记载税款、钱粮的数字统一写成了不易更改的汉字。
早在武周时期,武则天就承袭民间做法,发明了大写数字,但并未大面积使用。为此,朱元璋将这些大写数字加以改良,形成了“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陌、阡”等较为复杂的汉字,以此增加修改帐册的难度,并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后来“陌”和“阡”被改写成“佰、仟”,一直演变为我们今天使用的形态。
这种做法无疑是简单而有效的,后世多有沿用,直到今天我们操作一些重要的账目时,除了用阿拉伯数字标注外,还必有一串大写的数目字。当我们写下这一行数字时,想想他背后的反腐故事,是不是令人感慨万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