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在《微信互联网平民创业》第14章:如何才能剔除讨好型人格?
分享一个有些传奇的,看的很过瘾的他自己当年的一个故事:
那时他在老家吉林电脑城卖配件,店里员工被顾客找茬,他就会出面,首先客气的将顾客轻轻向店外推一推,并笑嘻嘻的看着客人脸说(但实际上是说给店里伙计听的):
把这些东西收起来,咱不卖了。
顾客听到后一般先会愣住,并会说两种话语:
1)
他若是问我,“你这是什么意思?”
那我就依然死盯着他,但也依然笑嘻嘻,声音依然不大:
你看不出我烦你吗?你仔细看,我很烦你,很讨厌你。但,我也没工夫跟你吵架。
所以,我就是不卖给你了。你呢,出去转转,反正这市场里也不止我们一家,对吧?
2)
他若是问我,“顾客是上帝,你懂吗?”
那我同样是死盯着他,但也依然笑嘻嘻,声音依然不大:
你知不知道我们现在在几楼啊?嗯,对,三楼。你刚才怎么进来的啊?你和我们一样,爬楼梯上来,然后从这个门走进来的,是不是?你看见那个窗子了吗?
上帝呢,不爬楼梯,当然不用翅膀也能飞,所以,上帝来的时候都是从那个窗子直接进来,走的时候都是从那个窗子直接出去,你行吗?你不行。
所以,你不是啥上帝,对不?别说话,别说错话,反正,我就是不卖给你了。你呢,出去转转,反正这市场里也不止我们一家,对吧?
有人问过李笑来(读者们也是很好奇),“你就不怕这样会得罪客户吗?”
不怕。我只是拒绝和他做生意而已。我又没有做伤害他的事情,我又没有占他便宜,我卖的是电脑或者电脑配件什么的,我又不是电影《教父》里的黑社会老大马龙·白兰度,若是拒绝与看不上的人做生意的话,人家会跑来用枪打死我,对不?
李笑来继续说:
我猜,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讨好型人格”——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父母权威根深蒂固的文化里成长的人。在整个童年时期、少年时期,我们这个文化里的人都会遇到各种莫名其妙的打击。
据我观察,“讨好型人格”是天下最浪费时间最浪费生命的品质。还是那句话:人的时间精力总是有限的。如果,你被“讨好型人格”所左右,那么,你就得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从各个角度讨好各式各样的人——不是一两个,是一批又一批,前仆后继。
若是你把时间精力花在讨好他人上,那么你就没有时间精力把事儿做好,所以你根本就硬气不起来。更为重要的是,“讨好型人格”的副作用在更隐秘的地方——你会因此完全没有办法成为一个好人,你会变得压根没原则,彻底无底线。“讨好型人格”就好像是个泥潭,陷进去之后,越挣扎陷得越深。不挣扎呢?不挣扎也会慢慢沉下去,被淹死是早晚的事儿。
但李笑来老师自己并没有这种讨好型人格,不然也不可能做出这么硬气又在理的事情。
更为关键的是,我压根就没有“讨好型人格”。我也不想讨好所有人——因为我知道我绝对做不到。我又不是人民币,怎么可能人见人爱!我就是想老老实实做好生意,做好买卖而已,用不着人见人爱。甚至,我都不需要人家非得爱我,或者非得喜欢我,我只要做到“人家不讨厌我”就已经足够了吧?
这本书我是今年2月份看的,当看到这里时,我突然有了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觉得李笑来老师这番话就是讲给我听的,而我也接收到了,感觉整个人开窍了,甚至是开悟了。
可不是吗?我身上有很重的讨好型人格特征,却是不自知。
组织一场活动,安排个聚会什么的,虽然认真仔细,事后但总是担心哪个客户、朋友没招呼周全;
一直听从小时候父母教导的”吃亏是福“,想想也是有”讨好“的影子;
平常做什么重大决定,潜意识中总有”父母会怎么想“的想法;
就是看个什么书,没认真看的时候,都好像有些对不起作者的感觉;
别人对自己好一些,心理总是存不住,好像是欠了别人,一定要更多的还回去。等等吧。
这样的想法很是禁锢自己的思维,以外界的评价为准,以外界的评价优先,如此,就委屈了自我,丢失了自我。
这样的心理是怎么形成的呢?
多数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个强势的养育人,完全忽视小孩内在的想法,剥夺了小孩自己的决定,长期下来,小孩做任何事情都会寻求外界的评判,以期得到外界的奖赏和认同。
那有了这种人格特征要怎么办呢?
首先要觉知:
可以这样子做,一天结束后,回顾一下,特别是关注自己的内心,有没有在什么事情上,有些愧欠感,和同事相处?向领导汇报?和父母通电话?
如果有,仔细想想那是种什么感觉?是因为确实自己做的不好,还是因为觉得”对方的表情、语气跟平常不太一样“引起的?
很多时候,都是后者,是我们太想得到相关人的赞同认可了,是我们自己内心戏太丰富了,实际上更多可能是他们根本没注意。
而且,即使他们有些许不满意,只要我们做到自己该做的,怎么想那是他们的事了。
更为关键的是,但觉知到自己有这种问题时,改变的契机就出现了。就像《西游记》里的妖怪,只要一说出它的名称,它就立即现原形了。
其次,就是follow your heart(追随你的内心)。
在这一点上,乔布斯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过,要听从你自己内心的召唤,做你想做的事情,做你自己,而不是做他人。因为他人有人做了。
他不仅自己是这样做的,对别人也是这样。他说:一般公司雇人来是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而我是雇人来告诉我该怎么做。
看,最不容易相处的乔帮主,其实也是最好相处的,前提是你得做你自己。
最近在一本书名看起来像是给科学家看的书里,我也看到了类似的阐述:
研究者不是工具人,不要听人说什么“为了填补国家空白” —— 就是因为工具人太多我们国家才有那么多空白。不要问世界需要你做什么,要问你想对世界做什么。
《研究的方法》万维刚推荐
这本书起初是美国大学里的研究生教材,教这些学生怎样选研究课题,怎样做科学研究。
看了前边的一些内容后,发觉讲研究的书籍居然花很大篇幅在辅导心理问题:
作者反复讲述,做研究选课题之前一定先要问问自己内心,对那些东西感兴趣,特别是”心动“的感觉,而不是外人或外力告诉你什么东西值得做。
引用这些是想说,道理是相通的,是普适的。
讨好型人格是我们要觉知,并超越的。因为,不管是在商业、职场,即便是做科学研究,都是要向内求,做自己,才可能真正连接宇宙,调用洪荒之力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