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的散文,是去年筠筠介绍给我读的,在很多大部头名著里,如同一朵小清新的打碗碗花,那么不起眼,却又轻松直白,开心真实,读着读着乐了,读着读着泪了。
我很喜欢李娟,因为她的文字,没有过多的论说,但是一点都不肤浅。所有的智慧,都是生活的痕迹。尤其她那位顽童一般的母亲,还有哲人一般的姥姥,她家的猫猫狗狗,她家的小卖铺和顾客,领居和路人。新疆如同既相近又陌生的同乡,将大西北的风情万种翩翩舞出。
《我的阿勒泰》电视剧上映以来,看到了许多的赞美,从央妈到营销号。所以这个周末的夜晚,品过一场闺蜜邀约的舞台剧后,我依旧没能忍住,点开了爱奇艺。
马姓女演员一直不是我喜欢的那挂,由她来演绎我心目中的李娟的母亲,总有种不踏实。很难想象这个精明的上海女人,怎样在自由辽阔的牧场上脱去层层衣物,以初生婴儿的姿态在天地间信足漫游。那个和女儿互怼,金句频出,对婚姻和人生都无比洒脱的女人,那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坚毅女人,真得能由女演员诠释出来吗?抱着这样的疑问,我决定要追一追这部电视剧。
以前是否有由散文改编的电视剧,我不太清楚,但是《阿勒泰》开头的几集让我感到李娟的散文又被以小说一般的叙事节奏重新构建了。很难说,电视剧和喜马拉雅听书哪一个更打动我。但是,文字最原始的魅力还是通过纸和墨深深烙印在记忆中。在电视剧播放的过程中,我脑海中会时不时地跳出李娟描写到的那些片段,她家的冰箱,牧场小卖铺两道门之间的储物柜,牧场上的长途跋涉,疯长进帐篷的野草,外婆,兔子,告别和遗传的耳石症……
李娟的文中总是写“我妈”。不像我们在散文里中规中矩地称呼母亲、妈妈,也不像现在日常生活中孩子调皮呼唤的母上样、老妈。“我妈”,是属于七零八零人的称呼。这个单身带着孩子到新疆讨生活,开裁缝铺小卖铺什么赚钱干什么,但从来不依靠别人只靠自己的中年女人,希望女演员能好好地叙述,不要只是妆造上涂黑皮肤而已。继续追剧去了,带着一些淡淡的,不知名的忧桑。
至于剧中的李文秀,从一开始就漂亮得不像我想象中的女作家。写出《我的阿勒泰》的女子,大约很难为了牛粪和羊的枯骨尖叫。不如,就当做另一部作品的另一个人物来看吧。
(剧实在追不下去的话,重新看看书也很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