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农耕文化,孕育出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同时因为农耕需要随着自然的涨落世世更迭,所以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是遵循着道法自然的模式岁岁更迭循环生息,我们的一切生活资源都来自亲手的抚育与自然的结合。因此我们的永恒也不同于西方的永恒,西方追求一劳永逸的永恒,我们却是在在不断的更新中实现永恒的。

这从房子的构建上就可以看出,西方留下一幢幢石头房子述说着永恒,而我们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是用木头建筑自己的房屋。木与我们的生命同源,在成长的年月刻下一轮一轮的印迹,死后成为我们的建造物,用自己的肌理纹路呈现出最完美的生命之美,与整个宇宙一起循环,遵循着真正的永恒原则,我们的木房子也是有生命的,在自然的更迭中需要一次次地重建。
木与农人结下不解之缘,农人们的生活用具、农用工具大多数都是用木制成,每一个农人熟悉每种木的性格,知道如何运用哪一种制作合适的器具。虽然现在的混凝土结构已经替代了木质结构的房屋,但红木家具一直是人们倾心的收藏。
有生命的木被打造成万千的物件,形态各异,用途不一,都得益于民间无数的能工巧匠,他们很少在历史上留下名字,但各行各业,在民间都有自己的祖师爷要拜。鲁班是木工的始祖,也可能是最早一个行业分工的始祖,他的出现,成为行业内最高标准。因此专注于技艺传承与研磨的编委会以《班门》命名,推出了一系列以“建筑材料”为主的书籍,分别是木之纹、砼之色、铁之温、石之形。

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制造的任何物件与主人的生活与气韵形成相互影响的互补。木的纹理呈现出它生命的痕迹和内在肌理,它的导管纤细疏密不同,其纹理会成为物件天然的装饰图样,因此现在追求木纹感受的人会把带有各种纹理的木刨切成木皮,贴在一些人造板上,造成以假乱真的视觉效果。
这本《班门·木之纹》就以木为本,讲述了古老技艺的传承与研究,现代人的继承与发扬。木艺传承数千年,许多技艺与故事不尽其数,本书仅以现代建筑行业的业内人士的一些学习经历和研究论文为稿,分为门内、门木、门外三个部分呈现,挖掘木质建筑的古老技艺和在现代创作设计中的灵感。
一、门内,是为师的传授与熏陶
任何一门技艺,都需要师傅领进门,然后自己不断钻研,但在过去,做木艺的人多于牛毛,都没有系统的办法让好的技艺得到有效传承,也没有标准的行业标准培育顶尖的人才,所谓的牛人,都是随缘偶得。
但新中国成立之后,梁思成成为了中国建筑业的奠基人,在清华园为祖国培育了大量的建筑行业的顶级人才。《走近梁思成――访建筑大师胡绍学》,就说明了这种新旧交替时的传承之意。
胡绍学在进入建筑系之前,同所有的学子一样,只是一个懵懂的少年,对建筑没有多少清晰的认识,只是因为一个同校学哥说读建筑系很有趣,就报考了清华。
但接下来,他在清华大学受到了系统的培养,还得到了梁思成先生的亲自教导。梁思成指着他们极具时代特征的设计图样说:“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一段时间内,出现了一些象征主义手法的作品,甚至把真的坦克车、大炮、火箭跑放在基座上作为纪念碑,这些手法不高明。”“设计纪念建筑时,应当用建筑物的造型和空间来营造一种气氛,让人感受到崇高和伟大。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把眼界放得高一些。”
梁先生讲艺术修养、美学、音律,让一个建筑师先有美的感受力,再学会创造美的事物,这正是所谓的传韵不传形,注重一个人内在氛围的养成,拥有自己的创造力。
胡绍学先生现在是工程设计大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教授、中国建筑学会理事,曾获亚洲建筑师协会荣誉奖、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建筑设计奖。他获得的这些成就和荣誉都得益于他进得了这个门内,受到了良师的教诲和培养。
中国注重于一个师从,事实上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有时候师傅比父母对自己的影响更深刻,与师傅的感情也比父母更深厚。这也是中国的一个独特文化,因此也就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
为师不一定要认作父,但一个好老师的教导确实是够受用一生的,这种精神与技艺的传承是永远值得我们所有行业内继承的。
二、门里,是技艺的创造与研磨
中国木艺的榫卯结构是世界独创的,每一处的设计都体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格局理念,不论多复杂的建筑,最后都要收于一点,如宝顶正中,屋脊中点。而最具匠心的就是在这些重要功能之外饰以的看似慢不经心的装饰,不仅极具美感,还达到与周围景物完美契合,超到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效果,在门木这部分,《架梁之美》介绍了古代工艺的独具匠心。
我们都知道木结构的建筑施工最重要的是上梁,房屋的成败就在此一举。梁架在柱上,然后力量由两根主柱层层传送给两侧前后分柱,整个结构要保持一个力道的平衡。像一种仪式崇拜一样,梁上的装饰尤为讲究。最常见的是把一条平直的梁中间微微拱起,两端下弯,做成圆润的弧形,好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梁。
梁架装饰的大手笔,讲求刚柔相济,流畅轻盈,为了强调月梁的曲线,把托梁的雀替也做成弧线形。连着月梁的弧,显出一条柔和的曲线,月梁两端下弯的部分还刻有“虾须”状的纹样。从月梁外缘切出一条曲线,由粗到细,极富弹性,还透出几分力度,与粗壮的月梁相配。除了虾须雕刻,月梁立面上只作简单的装饰。有些地方在月梁底面中央做一条通长的薄浮雕带,花草纹样的构图饱满而严谨。
在其它转角细节处,如挑檐“垂柱”,梁头“出挑”,屋檐“牛腿”,都饰以精美的装饰和雕刻,在纯手工的时代,这些构造部件不知需要耗费工匠们多少夜以继日的劳作。
每一个手艺人都需要严谨面对自己的每一份工作,在没有系统力学和结构测算的古时候,匠人们唯有在经验与悟性之间寻找出路,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在以自己的性命工作着,容不得半点马虎。这种默默承受与忍耐的恬淡工匠精神,不仅在技艺方面,其实在任何领域都是我们该学习的一种精神。
在古代,每一件产品都是用手工打造,不可能实现量产,所以每一次打造都是一次创造,每一件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三、门外,是自身的发展与感悟
所谓内外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只有懂行的人才能看出里面的精要机巧。这一部分的门外,虽然讲的都是门外之事,但讲的人无一例外都是门内之人。
作为“房木生景观”创始人的房木生写的《我叫木生》就讲了他从大一就开始到处游历的情景。看是一种阅历,更是一种体会,每个设计师都会把这些融入自己的创作中,房木生不仅展示自己的作品,还带领我们看,教我们如何看。
理解乡土、田园、生活、自然、人生,才知道我们需要的是怎样干干净净而又自然的世界,设计在于创造一种大家想要的东西,让我们在其中更舒心的生活。
创造于我们而言就是服务于我们的需要和感观,所有干扰和多余的东西,都该舍弃掉,经过时光的沉淀仍能保留下来的,那才是好的。
门里门外都需要我们有一颗木心,低调、实沉、耐磨。这本《班门·木之纹》呈现的不仅是木工技艺的精雕细作,更是一个人对待学问和手艺的钻研和不疾不徐。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能不能成才,并不在于速度,而是在于成长的过程中,一刀一刀地精雕细作,看清自己内在的纹理,然后用创作使它呈现出最完美的状态,服务于整个社会,回馈这个生生不息的大自然。
木之纹,唯其成长成就其脉络;木之心,唯其纹理印证其价值,剖心见其真我,正如木之奉献、木之坦诚,你寻找到自己的价值,就势必能实现你的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