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和做
作者:胡绳
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他们凭空想了许多念头,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空话,可是从来没认真做过一件事。
也有些人只顾做事,不动脑筋。他们一天忙到晚,做他们一向做惯的或者别人要他们做的事。他们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者别人的命令,或者一般人的通例。自己一向这样做,别人要他们这样做,一般人都这样做,他们就“依葫芦画瓢”,照样做去。到底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他们从来不想一想。
我们瞧不起前一种人,说他们是“空想家”,可是往往赞美后一种人,说他们能够“埋头苦干”。能够苦干固然是好的,但是只顾埋着头,不肯动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其实并不值得赞美。
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拉磨的牛成年累月地在鞭子下绕着石磨转,永远不会想一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这样想的只有人。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高效率的方法。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人类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要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
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无论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学习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怎么样才能够接近实际?当然要观察。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如果只站在水边,先是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自己还是不会游泳,对于别的游泳的人也没有好处。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
一面想,一面做。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
在学校里,有些同学很“用功”,可是不会用思想。他们学习语文,就硬读课文。因为只读不想,同一个语言文字上的道理,在这一课里老师讲明白了,出现在另一课里,他们又不理解了。他们学习数学,就硬记公式。因为只记不想,用这个公式算出了一道题,碰到同类的第二道题就又不会算了。从旧经验里得到的道理,不能应用在新事物上,这就是不会用思想的缘故。另外也有些同学,他们能想出些省力的有效的方法,拿来记住动植物的分类,弄清历史的年代。我们固然不赞成为了应付考试想出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但是我们承认,在学习各种功课和训练记忆力上,是可以有一些比较省力的有效的方法的。这些方法也得从学习的经验中取得。假如只是埋头苦读,不动脑筋想一想,那就得不到。除了学习功课以外,做种种课外活动,也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例如开会,演说,办墙报,组织班会和学术团体,这些实际的行动,如果光凭一腔热情,埋头苦干,不根据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想想怎样才能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效果,那么,结果常常会劳而无功。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怎样忙,都应该抽出点工夫来想一想。想什么?想他自己做过的事,想自己做事得到的经验。这样,他脑子里所有的就不是空想,他的行动也就可以不断地得到进步。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从生活中提出论题,进而提出论点,并进行证明的。
2.培养从文本中提出问题,联系生活体验创造性阅读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的重点:理清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是如何从生活中提出论点并用事实论证的。
2.学习的难点:学习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从生活体验出发,与文本的编、作者对话。
教学方法:
本节课拟采用以“学长式教学”理念为指导的“多维互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
师:有两件趣事想给大家聊聊,一是江夏区有个同学苦恼地对我说,她做了大量的卷子,可不知为什么还是不会做阅读题。另一件是,我是教师,读说明书是毫无问题的,怎么我将电脑说明书背得很熟了,就是上不了机呢?从这两件事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会采取什么办法来帮助我们?(学生谈“问题”)有一个大哲学家胡绳在发现了这些问题后写了一篇文章(自然导入新课)。
2.提出探究问题
(1)自由散读课文后,发动学生提出本节课希望探究的问题,教师耐心、诚心、热心地听取。(时间:5分钟)
预设:
生①:文章说想和做要结合,我觉得在科学和艺术领域就是要大胆地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不一定要先做了才能想。
生②:这篇文章的观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生③:文章强调不要死做,但在实践中我们就在苦做,这如何理解?生④:究竟是想在前,还是做在前?
生⑤:作者认为“苦干固然是好的”,说明他赞成苦干,只是不赞成“埋头”,但我认为应“乐干”,米卢不是“乐踢”吗?
生⑥:熟能生巧,我认为就是要苦干。
生⑦: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生⑧: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这篇文章?
(2)①第一次合作探究:看看哪个小组能将课文读短?
[提示方法:快速找出说道理的句子,可用默默加上“我认为”进行筛选。理解这些说理句在文章中的结构作用,辨析哪一句是中心论点,即“最短的选择”。]
预设:全班进行缩文朗读。
生①:(找出了第3段);生②:(找出了第5段);生③:(找出了第7段);生④:(找出了第9段)
师:如果没有具体文字限制——学生立刻反应将以上文字进行连读;师:如果有文字限制——学生立即删次留主再进行连读;师:如果只允许一句话浓缩——几乎全班一致读出了“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即为中心论点)
②除去这些句、段,文中其他的部分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句段起着列举、分析社会现象,为提出论点张本的作用;联系实际生活,阐释论点、证明论点的作用,注意在分析的同时,自然落实字词。]
③既是批评两种社会现象,为何所用笔墨不—样多?
[明确本文的针对性、侧重性。]
④你发现文中哪些语词具有结构的作用?文中还有哪些词语你特别欣赏?
[找出具有结构作用的词、句、段;品味严谨、生动的语言,并作朗读指导。]
⑤第二次合作探究:看看哪个小组能将课文读长?
[提示方法:创造性的阅读应将文本与生活联系起来,读到文中哪些句子,使你联想到自身的体验或生活中的见闻?]
预设:
生①:“想”可以推动人类文化发展,我想到了莱特兄弟看见蜻蜒飞,想到人也可飞行,终于发明了飞机。
生②:我想到了居里夫人发现了“镭”。
生③:还有“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施。
生④:经过“想”,人类还发明了青霉素。
生⑤:我爸爸就是空说家,他总空说作文,应该怎么怎么写,但我照他说的还是写不好。
生⑥:我还想到了微软、互联网、机器人……
生⑦:我想讲我自己的,可不可以?(师插话:当然可以!)以前我很用心听老师解释词语,还努力地背,谁知有些词语的意义总在变,我还是不能独立解释,后来我想了个办法,就是将这个词语用我能懂的词语替换,当然要句子说得通,很快地这个词的意思就出来了。(师:很好!你想了个很好的办法来推断词语的语境义了,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置换法”吧!大家的经验、体会一定还很多,是否留到课后完成研究课题呢?)
⑥第三次合作探究:想与作者、编者对对话吗?你认为本文哪些地方你特别欣赏?哪些地方你还有质疑?如果《胡绳全书》编委会向你征求意见,要让本文展现21世纪精神,你打算如何修改最后一段?
预设:
生①:第9段概括不全面,总结的只是一方面,应加一句“当然,光想不做也不可取。”
生②:“从实际出发”这一词语,我总觉得很别扭。
生③:我也有同感,“从实际出发”现在说的是不要不顾实际情况,过高地定一些目标等,我理解作者在这里说的是“到实践中去”或者“亲身实践与体验”。
生④:第9段“想他自己做过的事,想自己做事得到的经验”一句又进入了另一个误区,要将经验上升为理论,才能指导实践。
生⑤:还应该鼓励标新立异,鼓励创新思维。
生⑥:如果要修改可在最后加上一句:“在新世纪,要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创新加实践就是新世纪的想和做。”
生⑦:我觉得第7段句子顺序不对,因为它与上、下文内容刚好反了。(师:你可真够大胆的!向你学习!)
教师总结:帮助学生回忆本节课学程,抽象出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抓说理,析事实,理结构,联体验。
3.形成拓展链接
本课拟布置以下拓展课题:
①课外阅读《创造宣言·叶圣陶》
②以《中学生学与思结合成效研究》为课题,继续课上的讨论、研究。
设计意图:在课堂结尾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联想、类比、对比等思维方式进行变维(改变维度)、变因(改变条件)思维,提出新的研究性问题,或成为拓展性问题链,或开阔视野,进行比较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