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给自己挖坑的一个命题作文,计划缩短至半小时要写完的文章,实际50分钟。给你可能的收获:跳出拆书看拆书。)
参加过拆书的小伙伴有没有琢磨过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拆书家这样一个新时代综合型人才,会有多少种角色呢?
如果按照难易程度,我们可能会对拆书家的“角色”做出如下划分:
- 分享者:做了一次解决问题的方法分享;
- 初级讲师:能把方法讲清楚将明了了,还有例子故事促动;
- 中级讲师(因为专业级难度比较大,这里暂时中级封顶):除了讲明白外,还能带来更多激发,让学习者会眼前一亮,茅塞顿开;
- 引导者:充分相信某些问题的解决答案已经在学习者心中,通过合适的促动技术调动小伙伴更深入的参与。
如果从“学习者为中心”的角度来看,这些角色也是逐层递进的关系,各有长处和特色。
可是,还有其他角色吗?
在分享我的回答之前,我们一起来比较两个不同拆书场景:
1)某个小伙伴听完了如何撰写汇报的邮件:DONE!立马改变,下回写邮件汇报工作就结论先行,按重要程度,有层次地排列自己论据;
2)某个小伙伴听完一个如何表达愤怒:脸上皱起了眉头,一二三四步骤都看得明白,可是我就是没有动力改变,凭啥要憋屈我自己啊,臣妾就是做不到。
为什么对于前一个拆书小伙伴可以这么快的改变,而在场景二中却变得履步为艰?如果你也有这个疑问,邀请你一同来思考这个有趣的问题。
拆书,也是一个销售的过程
我们在拆书中,难道不也是一个销售的过程?别人卖产品,你销售的是方法或者观点,如何能够把好东西“卖”出去,在过级当中,我们学习了很多的好用技能,比如:FAB法,学习者场景法,自测量表题等等,而且这些都是围绕着“以学习者为中心”展开,或远或近。
既然是抱着这个出发点,拆的如何炫花样,如何更有层次感,这个重要吗?当然!销售员当然要有具体技法。
可是,光有这些,对于更深入的改变,就稍显不够了。如果把拆书家的促动,比作是钩子,让小伙伴去做更好地改变,那么钩子该设计多长呢?分享一点我的想法:
学习者从心有所动到有所行动的距离差,和拆书家设置“钩子”的长度成正比。
因为,学习者的改变需要理由。
为了学习者能够改变,有时候,做一个分享者就很好,有时候,我们做引导者就够了。但有些时候,我们还需要扮演更多的角色,而这些角色的出现,和我们自身的心态心法的修炼密不可分,我想到的几个更高层面的新角色:
良好的倾听者,受信赖的伙伴,拥有丰富的案例库的咨询顾问,及能量赋予者。
因为学习者的改变,是一场理性 X 感性的集合,任何一个为0,改变都不会发生,而越大的改变,感性比重要求越大。
分享一个前两天听到的故事:有一个小胖,因为太胖了,同事劝他减肥,对心脏负荷,腿脚都不好,他点了点头,说到:好的,我懂了。然而却啥也没有做;有一天,同事们惊讶的发现,他开始运动减食了,并在三个月后成功减重20斤。半年后,他结婚了,别人好奇的问:这半年发生了啥,让你动力满满?他说:我女朋友告诉我再不减,就不和我结婚。
多简单,小胖的改变动力,不是道理让他改变,他已经知道了这些道理,而是更多来自感性的因素,来自他女友对他的“要求”,或者更深程度说,是这一份情感的珍视(当然,不要喷我,这只是一个例子)。
如果我们想从中获得启发,是什么呢?
我们除了专注在卖产品上,还需要关注在学习者想要什么上。我们真的懂小伙伴想要的吗?去帮助找到那个支点,去撬动改变的力量?
于是,我想到了上面的四个角色:倾听者,受信任的伙伴,拥有案例库,和能量赋予者。
- 第一步,是倾听,良好的倾听,让拆书家懂学习者,良好的倾听,是建立信任的过程;
- 其次,不断在这个主题上进行琢磨研究,和收集,好奇心很重要,只有了解不同的学习者关心什么,关注什么,你的拆书才会在通用性和定制化上游刃有余;
- 能量赋予者,你能够给人带来一种不一样的能量,不是去仰望你,而是给予他们推动力,让他们自己能够“燃”。
生日的礼物这是一场理性和感性交相辉映的会餐,也是我需要不断提高的地方。
如果理性的技能,我们知道方向,不断精进,那么,感性方面呢?会是什么,真正最打动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