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管理学大师 彼得·圣吉
翻看朋友圈,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动态:一张自拍,内容大致是一位美女和一本书,书名弥漫着一股“鸡汤味”,配上元气满满又励志上进的文字,引来不少人留言说“呀,你好认真努力啊”。
视角切换,你正巧看见了那位美女,就会发现,她只是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发一张精修5分钟的自拍,然后放回去。
这真的是在学习吗?这只是在缓解焦虑,却连自己也深信了。
互联网界最有号召性的胖子罗振宇曾说过:我们这一代的人的学习,要从一个词说起叫“学习焦虑”,每个人都有,但是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它在不断地加深,在飞速的进化。
学生时代,学习的焦虑多为“万一高考没考上怎么办”“现在不好好学,以后我就没机会了”“这节课一定要注意力集中,不然补不上了”…….
但随着信息的快速迭代,社会日益发展,“学习焦虑”俨然演变成一个“生存焦虑”的问题。大环境下,如果你闭目塞听,对外界信息感知能力下降,那么你原先的生存方式是无法维持的。
为什么上当受骗新闻频频被曝出,一些受过高等教育、有阅历有社会地位的老人屡屡中招?除却孤单寂寞等心理原因,更多的还是因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他(她)们不了解那些新技术、协作方式,无法用“火眼金睛”去辨别牛鬼蛇神、妖魔鬼怪。
为什么“一言不合去充电”成为职场人士避免职场危机的重要理念?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有不断充电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据艾媒咨询分析,人工智能的发展会替代部分现有的就业岗位。未来人类想得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不仅要与同类竞争,还得掌握机器人不会的技能。
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曾发布《中国职场人教育投资消费洞察报告》,文中称中国职场人对自我教育的投资毫不吝啬,98%的中国人工作后有意愿进行学习提升,其中有47%的职场人会将超过10%的个人收入进行教育投资。
有人说学习是反人性的,其实,学习是反基因的。大脑进化的原则就是:“能不用脑就不用脑”,没有人天生喜欢学习,普通人如此,名人亦然。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学?还要有这样那样的焦虑呢?
是因为在这个体验消费盛行的时代,知识为王,知识现在越来越是一个具体的利益。
肚里墨水不多的你和博士毕业的同事花一样的钱去旅游,你得到的是朋友圈里“指点江山”的九宫格,而别人得到的却是对当地风土人情以及文化的全方位了解,你得到的价值就比人家低。
过去我们的学习焦虑很好办,只要勤于用功,读书看报加上学是能解决的。
而现在,知识的爆发性增长、个人的时间急剧碎片化以及各种新奇诱惑和干扰,现代人已经很难整合出一大块时间专门用于学习,这也加剧了学习焦虑的程度,由此不难理解网络上“3天教你学会编程”“1小时教你写作”“7天教你从小白晋升为运营大神”等类似技能速成文章特别受欢迎的原因。
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学习焦虑,我们该如何应对?
1、设立正确且可靠的目标
精准地设立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将立场、感受、意见装一脑子。比如:我要有上进心,最近3D、编程火,我得去学;健身腹肌好酷啊,我也不能落后;同事又出国玩了,我也应该学习多种外语,没准以后就能用上。
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礼记·杂记》
真正把事情做成的人,往往是把目标、方法、行动装在脑子里面的人,即少想多做。按照行动的方式去思考,在初步行动的结果中获得反馈,并且由此调整自己的后续行动。
2、将所学知识纳为己有
大量的新知识最先冲进你的脑海里是混沌不清的,你只有总结出适合自己的一套方法论,才能在日后凭借自己积累和锻炼出来的能力查找补缺漏。“用自己的方法跟别人讲一遍”无疑是一种好方法,结合你自己的经历和爱好,把学习的新知识,用你自己的内行话,跟别人讲一遍,这样你才能把新知识,真正纳为己有。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的一句话让很多人产生了共鸣——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
3、明智选择,学有所用
你辛辛苦苦看完市场营销的所有书籍,不如赚的金盆满钵的行业牛人三两句经验之谈;
你花了大半月工资买了网络某热门课程,学完发现依旧毫无长进;
你搜索对比了几十家学校,想要提升自己好好学习,最终却是被骗被坑;
知识传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交互过程,知识存在的真正场景是在杰出的牛人大咖的大脑之中,如果倡导仅仅通过阅读书本学习的“书中自有黄金屋”那一套,那么只能获得知识之形,非其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