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茫茫戈壁滩上 牧羊人的巴拉曼之曲

茫茫戈壁滩上 牧羊人的巴拉曼之曲

作者: 山谷市集 | 来源:发表于2019-01-21 20:45 被阅读10次

    “向北90公里无人,

    向南8公里无人,

    向西11公里无人,

    唢呐的声音以胡达拜尔地为中心,

    抚平整个戈壁滩。”

    新疆,策勒县有一位牧羊人—胡大拜尔地。他和他的乐器巴拉曼,演绎了古朴且沧桑的乐曲。在茫茫戈壁滩上,这是属于他一个人的舞台。

    难以想象这位老人是个牧羊人。或者说老人牧羊人的身份只是一层掩饰,实际上他可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家。

    当年过六旬的他演奏“热瓦普”“都塔尔”“唢呐”“巴拉曼”这些乐器的时候,他身上自有诗意,如同一位音乐诗人。平和、真挚、动人的音乐从他的乐曲中缓缓流出。演奏乐曲时他身上有一种自信的气场,搭配着他雄浑沧桑的歌声。一时间,竟使听者安静下来。在听闻过后,有久久不能忘记歌曲里藏着的诗意。

    牧羊人胡大拜尔地与他的巴拉曼才是这里日落的开场。

    胡大拜尔地拿出他的乐器—巴拉曼,他的乐器像他一样修长而沧桑。胡大拜尔地轻轻吹奏一曲,悠扬又富有沧桑感的音乐符号便开始在空中跳动。上午光线很美,连同胡大拜尔地的乐曲一样。

    巴拉曼的制作方法远比想象之中更为简单,所需原料不过是常见之物—芦苇。

    需要20厘米的一段芦苇,将它削至一定程度就成为了簧片,这样简单的步骤之下一直能发出声音的管子就形成了。巴拉曼已初具外形。

    胡大拜尔地根据手的的大小,在相应的的位置上刻上记号,用火炭在标记的位置上烧上洞洞,前面开七个孔,后面开一个孔。巴拉曼的制作到此就完成了。

    虽然看似简单的制作方法,却是需要手艺人在过程中边调试边制作。这就意味着手艺人不仅要会做巴拉曼,还要会演奏巴拉曼。也就是只有会吹巴拉曼才有可能掌握其制作方法。

    巴拉曼—独特的民间乐器

    巴拉曼,这是当地独特的民间乐器,可关于它的起源,民间有着不同的传说。

    有人说,是大自然无意间的杰作,虫子把芦苇咬出一个洞来,经风一吹, 发出好听的声音。人们受其影响,再根据孩子玩的柳笛的基础上创造出巴拉曼。

    还有人说,是牧羊人赶羊时发现芦苇独特的音乐,在他挥动苇杆赶羊时,听到了发出了呜呜的声音。后来他拿一段芦苇,在苇杆上开洞便演奏出一曲悠扬乐曲。

    不论传说怎样,今天的巴拉曼确实是在后人不断改进的基础上形成的。

    巴拉是维吾尔语孩子之意,巴拉曼意即孩子的玩具。

    牧羊人在风中低吟

    他像是诗人,在辽阔的戈壁滩上,低吟着属于他的一曲诗歌。

    “向北90公里无人,

    向南8公里无人,

    向西11公里无人,

    唢呐的声音以胡达拜尔地为中心,

    抚平整个戈壁滩。”

    悠扬又沧桑的音乐入耳,让人很容易安静下来且听风吟。

    “你喜欢音乐吗?”

    “不知道。”

    在《寻找手艺》纪录片中,胡大拜尔地虽然与采访人语言不同,可他演奏的音乐确是相通的。

    在戈壁滩上的他,像是站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之上,强大的气场和独特的音乐感染着每一位听者。

    他说:“巴拉曼是我们民族的宝贝,我还继续要吹,还要做,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把巴拉曼一直吹奏下去,让巴拉曼一代代地传下去。”

    可令人无比痛惜的是,这样的乐曲,这样的艺术很快就要消逝了。

    因为就连胡大拜尔地的儿子也未能学会那一曲巴拉曼。

    无人传承这独特的巴拉曼之曲,任它飘扬在茫茫戈壁滩上。也许十年,也许二十年,也许不过在一个转眼间,又一种技艺无声无息的离开了我们。

    这种属于地方、属于文化、属于传统的巴拉曼将随风消逝。独特的人文文化所造就的巴拉曼乐曲在不久以后将无人知晓。那是民族的文化,却落得无人传承的结局。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更加高雅的西方音乐,而属于中国传统的民俗音乐却鲜为人知。在这个愈加荒凉的时代,不少民间音乐就这样消逝在时代洪流之中。

    最后,在茫茫戈壁滩上,只剩一位牧羊人在演奏他的乐曲。篝火旁,一曲巴拉曼却奏尽悲凉。

    文|凡卿

    部分图片文字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茫茫戈壁滩上 牧羊人的巴拉曼之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wph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