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分享读《道德经》的一点感悟。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
不为而成。
清静无为,即可了解天下。这也是说经验和实践,对“悟道”其实并没有什么用。
大学时代的我,常常憧憬驴友们走川藏线、转山、徒步沙漠,毕业后,有几年从事户外相关的工作,自己也常走走,回想一番,那些带着诗去寻找远方的旅程,并未给我多少觉悟。于是,总盼着走一趟西藏,看看那些虔诚的朝拜者,或者徒步青海湖、又或者静默徒步沙漠,期待这能够带给我不一般的感悟。
此刻,我开始反观:那些觉悟,或者说灵魂得到升华的时刻,往往都是发生在独自思索的时刻,或者课堂/读书会上与大家思想碰撞,在心里埋下一些想法,夜深人静,在最孤独的时刻,突然想明白的。
朋友说:最接近真理的时刻,是极度孤独的那一刻。
而与自己安好的相处,在信息流爆炸的今天,其实是一门难度极高的功课。
读到此章时,不禁想:是否应该回头,把那些远行的想法放弃,安然在老婆孩子的生活与工作的平衡中,找到自己的路?
其实,这也是我一直所认可的路。稻盛和夫老先生说:庙宇是道场,工作生活亦是道场。
今天,形式化的内容太多,我们很难做到安安静静的“观心”,把自己迷失在各种形式的占有欲、控制欲、需要感中。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如是如是,如其所是。
由此推及教育孩子,有这样的感悟。我们很多家长,没有时间陪孩子,实则是不会陪孩子。不管是学习还是玩,没有耐心,没有方法。于是,索性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去了,愿意付出“金钱”的代价,请别人——老师、家教、教练等等,来带孩子。尽管如此,看上去一片和谐,个人却始终没有得到成长。
孩子是上天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孩子就像一面镜子,你是什么样,他就有什么样的表现。而养育孩子,参与他的成长,你可能才会真正明白,生命的意义所在。
在自我成长的同时,又要遵循一个逐渐分离的过程,摆脱自己的“控制欲”(道德经里说“生而不有”),看上去帮助孩子成长了,实则却是自己生命的完善。
向外求时,可能穷极一生,也不得其法。
就像猫追自己的尾巴一样,时间已经过去半晌,虽然浑身都已经发汗,却仍然是什么也没有得到。然而,当你从追寻的漩涡中拔身而出时,你会发现,你想要追寻的东西,正在追着你不放。你要做的,仅仅就是“允许”它进来而已。
你不妨停下来,好好静观自己,充充电,再继续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