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864526/8601954bf51a1175.png)
《莫须有》这本书我是冲着作者倪湛舸才决定借来读。其实我对倪湛舸了解并不多,我只是抄过她随笔集《夏与西伯利亚》中的一段话,抄过她的一首诗《夜班车》,并没有看过她更多的作品;我也只知道她是个博士,她在国外任教,她所学的与所教的都不是很大众化的专业,写作是她写论文之外的休息。
我只是通过我看过的她的那两段文字,我就觉得这一定是个文笔很细腻唯美、很会用文字塑造意境的作家,我就想知道,她写的小说,读起来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美感。
倪湛舸并不是个高产的作家,在国内知道她的人好像也不多,除了诗集和散文集,她写的小说只有两本,我借来的这本《莫须有》去年刚出版。倪湛舸说,她最早给这本小说取名《微云衰草》,出版社觉得这个名字太过文艺,会影响销量,最后确定了《莫须有》这个名字。但倪湛舸没料到的是“莫须有”这个词语对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深刻影响,大家看到这个词语,会不由自主地默认这个小说讲的是岳飞的故事。然而这本书的第一主角不是岳飞,而是岳飞的儿子岳云。
《莫须有》由六个短篇故事构成,采用罗生门式结构,由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讲述岳飞因为“莫须有”的罪名含冤而死的故事。前三篇的讲述者都是岳云,却也是不同的岳云,后面三篇分别是宋高宗,秦桧,岳雷。同一段历史,由不同的人讲述出来,是对历史全方位的补充、修正、推测、甚至篡改。
倪湛舸尝试用不同的语言风格来塑造人物,六个短篇故事就有六种语言风格,即使前三个故事都是岳云的自述,读者也能感受到三个岳云的不同。倪湛舸甚至阅读了宋高宗和秦桧现存于世的文章,有意在故事中模仿他们的文风和用词。不过,整本书看下来,我觉得虽然在阅读时能感受到不同角色性格和语言风格的差异,但这些差异仍然包裹在作者自身的写作风格之中,还是带有明显的她个人的特点——细腻唯美、很会用文字塑造意境。
岳飞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岳云在史料中、在民间演绎的故事中被提及的却不多。倪湛舸特意在《莫须有》中从岳云及其他人的角度来写这段历史,不仅是从新的角度演绎了这个故事,也是从多个角度去阐述和理解这段历史。
《莫须有》的前三个故事都是以岳云为第一人称自述,但这三个叙述者构成了三个不同侧面的岳云:第一个故事里的岳云充满着少年意气,爱笑,爱和伙伴插科打诨;第二个故事里的岳云虽然也爱说笑,却多是些带着悲凉意味的黑色幽默;第三个故事里的岳云消沉而又无奈,言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这三个不同的岳云,越读越让人心里沉甸甸的。
我分别摘抄了三个岳云各自的一段自述,可以从中大致看出三个岳云的不同性格。
我想翻白眼却不敢:“我懂,我就连交朋友都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事事关心替爹掌管军营。”
我爹也是一副想翻白眼却强忍着的表情:“是你闹着要从军,怎么现在教你领军,你又不情愿了?你到底想要什么?”
……
他老人家终于翻出那个忍无可忍的白眼:“这种空话,你糊弄谁呢?”
二十三岁那年,我在临安的闹市口被砍了头,还有一天就过年。本想大义凛然地挺直了身子不肯跪,无奈早就被打断了腿,只能被人架着,还没出息地哆嗦个不停,倒不是没胆量,那天冷得厉害,雨里夹杂着雪,湿漉漉的单衣贴在身上,比死还难受,于是心想:赶紧砍下来吧,咔嚓一声,就当是断了根树枝。
进大理寺的那天起,我就依赖着种种酷刑,只有它们才能让我暂时逃避那种恐惧,我怕在这里见到父亲,我很明白,他们抓捕张宪又扣留我,都是为了让匆忙辞官避祸的父亲别无选择地回来,回到官家和丞相力所能及的范围里。不到半年时间里发生的事摧毁了我那本来就有限得可怜的理解力,唯一幸存的,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沉重的恐惧:他们要杀父亲。
岳云与岳飞不同,他一直在思考并质疑“尽忠报国”的意义,而现实也终究给了他一个最不愿看到的答案:岳飞一心尽忠报国,最终却连为国捐躯都成为了空想,为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死在了他要效忠的君王手里。
岳飞要报的国跟宋高宗赵构的国南辕北辙,所以岳飞的忠就成为了高宗眼里的不忠。高宗既怕金人打过来,因为金人打过来他就做不了皇帝;但高宗又怕岳飞真的打垮了金人,因为这样的话,那被金人抢走的宋徽宗、宋钦宗、还有他的好几个兄长,都会回来跟他抢着做皇帝。
《莫须有》的第四个故事是宋高宗的自述,这段文字有宫廷生活的华丽与糜烂,也有懦弱皇帝的阴郁与逃避。
年底,金使来到临安,承诺割三京、河南地,且还梓宫及太后。群臣不肯让我跪迎金国诏书,又哭又闹以表忠心,这些人但凡拿出演戏的力气抵抗,我也不至于受此侮辱。秦桧为示体贴,以宰相之身替我卑躬屈膝,这情我领了,这意我也明白,要是能替我奉天承运,他更乐意。
第五个故事是秦桧的自述,秦桧不是个绝对的坏人,他只是非常看重、维护自己和自己人的利益,为了保全这些,其他的牺牲对他来说都无所谓。
我这大半辈子,最怕与人争执,宁可当面赔笑换个安生,可该做的事又不能不做,于是赢得了“背后捅刀子”的恶名,硬要辩解,只能归咎于天意如此,谋事在天,成事更是在天,刀子的行迹本是因缘际会,何苦来怪罪我,我本身不由己。
最后一个故事,是岳雷的自述,说的是他们流放之后的生活,语调悲苦,悲苦的不止是生活,还有心。
我记得小时候看过一本讲岳飞故事的小儿书,在小儿书里,岳飞和岳云死后,岳雷继续父亲兄长的遗志,最后大破金军。传奇小说《说岳全传》里也是以岳雷在神仙的帮助下,成功收复北地结尾。
不管是我看的小儿书,还是《说岳全传》,这种演绎的大快人心的结尾都体现着后人对世事因果报应的美好愿望。而《莫须有》中的岳雷其实更符合真实的历史,历史中的岳雷很年轻的时候就死于流放地。倪湛舸不只是要写一个好看的历史故事,她更希望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写作。
看《莫须有》并不是为了看一个故事,而是看倪湛舸怎样重新写一个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