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间的权利之战
国庆节假期的一天,临近中午,妈妈在厨房准备午餐,儿子上完补习班刚到家。之前跟孩子约定节假日期间,每天可以玩半小时的游戏。爸爸估摸着到午餐还有点时间,也不好再督促刚下课的儿子去做作业,就让儿子先玩游戏吧。儿子很快就投入到游戏的攻城略地中。
大约过了15分钟,妈妈在厨房提醒道:“准备吃饭了。”妈妈这是在提醒爸爸和儿子要收拾手上的活儿并且帮忙端饭了。儿子没回应,还沉浸在游戏的魔力中。爸爸赶紧识趣地走进厨房,打饭、端菜,收拾餐桌。
妈妈和爸爸开始吃饭了,儿子没有想暂停的念头,妈妈开始抬高嗓门:“吃饭了!”儿子不耐烦地回应道:“好了,好了”。看着妈妈的眉头开始紧锁,爸爸意识到此时自己再不介入,很可能一场针对就餐的权利争夺战马上就要开始上演。“女人是拿来疼的,孩子是拿来爱的”爸爸的脑海里闪过这个至理名言,在妈妈的眼角余光中,犹如收到太后懿旨,快速起身来到儿子身后。
“儿子,我们吃饭咯。”爸爸俯下身,双手轻搭在儿子的肩膀两侧,语气和善而坚定。儿子没有回头,喉间挤出一声:“嗯”,语调较刚才回应妈妈时已经平和许多。爸爸从这一声回应中感觉到儿子已经成功解码出爸爸刚才发出的信息:“暂停游戏,该吃饭了”。不一会儿,儿子暂停手里的游戏,回到餐桌前,神情淡定,没有一丝不快。此时,妈妈的眉间也舒展开来。权利争夺之战还未开战就偃旗息鼓了。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很适合前面这个场景。当一个人在沉思或者沉浸在某项活动中时,外界的声音对他来说是微弱的。孩子的抵触表现或许是对父母生硬的语调的一种反应。父母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应和孩子保持目光的平视,用一种爱抚的方式拍拍他,然后以一种轻松但却不失坚定的语气告诉他该把东西收拾起来了。当事情以这种方式发展时,这就成了值得庆祝的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