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
生活中但凡遇到难过时,可以骗过别人,却骗不过自己,我们可以在白天活泼乱跳,却在情绪崩溃的夜晚感到煎熬。
我有位朋友小张曾经历过情绪低谷,就是因为看着身边的朋友找到更好的工作,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公司。一起来的同学,就剩了他一个依然坚守在那个偏僻的小镇。
他觉得很不甘心,论个人条件他不比别人差,但是他家里不允许她出去,一提到要到外面工作,全家人都集体反对,尤其是老婆,坚决不同意他出去,一家人还指望着他养活呢。
随之而来的,他厌食、失眠、焦虑,反正整个人都不舒服,日子过得浑浑噩噩。
那段时间,他总在深夜发朋友圈,整个人悲伤到不行。我发微信开导他时,他还反问我:“你怎么知道我焦虑不安?”,我说:“你这个状态,怕是全世界都知道了。”
他说:“现在的我,不是不懂道理,不是不讲道理,最难熬就是夜晚。”
我知道他是个很努力的人,不需要别人提醒的自觉,凡是交给他的事情绝对没有丝毫打折扣,总是比原先想象的还要完美。
他一下感到失落、无助,就是看着比他差的人都能够跳槽,找到更好的工作,为什么他却不能呢?
其实,谁家都有谁家的难处,谁家都有谁家的不易。别人能够跳槽远走高飞,只是因为家里没有太多牵挂和负担,说走就可以一起走。
而他,妻子没有工作,两个孩子,老大上三年级,老二还不到一岁,如果就这样不顾一切地跑出去,家可怎么办?
后来,在朋友们的开导劝解下,他终于慢慢地想开了,不再纠结于跳槽,不再羡慕别人,踏踏实实干好自己的工作。
生活中,有很多让我们感到烦心的事情,有些人遇到事情就心烦意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结果开始了恶性循环的熬夜。
这样做只会让自己感到更疲惫,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会让你越来越悲观。
所有痛苦的事情,别让它陪你过夜02
面对这个浮躁而又变化多端的社会,每个人都对未来感到焦虑不安,每个人对自己的发展都心存疑虑。到处都在贩卖焦虑,我们也难免会在这样的比较中失了分寸,忘了人生最大的敌人,永远只有自己。
曾经看过陈垣的故事,令人非常佩服。
这个曾经在史学界如雷贯耳的名字,对于如今的人们来说,已经有些陌生。他是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
他不抽烟、不喝酒、不看戏、不看电影,连茶也不喝。虽然收入不菲,但他生活节俭,最大的花销就是买书和字画。1971年他离世的时候留下大笔财富,全部捐给了国家,包括4万多册线装书、清代学者手稿和字画1000多件、稿费4万元。
早年在辅仁大学任教时,其他教员都把他当作活字典。有人比喻说:“他如知道某处地下有伏流,刨开三尺,定然能有鱼跳出来。”即使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仍然扮演着这样的角色。郭沫若出访国外,与人讨论关于楚辞的问题,有的一时搞不清楚,就打国际长途回来问他。一直到90岁那年,他还能把骆宾王的《讨武曌檄》从头到尾背得一字不差。
有的学生回忆说:“在他眼里,前人的错误不知怎么那么多,就像他是一架显微镜,没有一点纤尘逃得过他的眼睛。不,他竟是一架特制的显微镜,专挑错误的……他的嘴相当厉害,对于错误的学者批评得一点也不留情。”
虽然惊叹陈垣的天赋,但身边的人也深知他下过的苦功。平常他无论冬夏都是清晨4点起床看书写作,午饭后只在椅子上靠几分钟,接着再写。每晚9点多,最晚10点就睡觉。
有4年时间,因为每天都很早起床编《中西回史日历》,苦心设计简明方便的表格。他曾在一次与北师大毕业生的谈话中说:“我已82岁,越学习越觉得不够,你们28岁还不到,应该学的东西还多得很呢!
所有痛苦的事情,别让它陪你过夜03
去年北大的迎新典礼上,教授白建军对北大学子说:
“早睡早起+把微信朋友圈控制在十人以内+拒绝以陪读为目的的表白。这个办法能不能把你变成精英中的精英,我不知道。但试过的,都说好!”
英国作家毛姆曾说过,任何一把刻刀自有其哲学,意思大概是任何一件事重复做,总会产生一种类似观念的东西。
人生总会遇到一些迷茫彷徨的节点,但岁月不会凭空给你惊喜。没有谁的经验能全盘指导你的人生,你才是自己的过来人。别害怕,勇敢去尝试,你的每一次努力,都在增加面对这世界的底气。
记得刘嘉玲在一段采访中谈到阮玲玉时说道:每个人都想过轻生,尤其在我那种大事件的时候,像我这么一个乐观的人也会想。
就那么一瞬间的、一种负面的东西,但我还好,我觉得我很快可以振作起来,我一直相信,明天会更好。很可惜,可能他们过了那个晚上就没事了,可能找到比以前更好的生活,但是他们却放弃了。
每个人都会经历人生的低谷,但有的时候熬过去就会迎来更好的明天,假如说放弃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你以为那些跨不过去的坎,一回头,可能就已经跨过去了,你以为等不来的阳光,一回头,也已经熬过了慢慢的长夜。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