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口口相传的七年之痒,不仅存在于伴侣之间,朋友间也不例外。
2015年,大学毕业的我,懵懵懂懂来到了北方大都市的郊区,开始了求职生涯。在这里,一群同样初来乍到的同龄人,不约而同地凑在了一起,一起聊过往经历、一起喝酒吐槽领导、一起谋划未来,相互间报团取暖。
2016年起,开始有人外调,随后,一发不可收拾,七八个人相继走出郊区,有机会到更广阔的空间谋生。
2017年,我外调。彼时,兄弟情愫深厚如“杯中酒”,口口干、回回高。
但两年后,我又调回,坐到了冷板凳。始终在郊区的一个兄弟,言语间透露着轻蔑,似乎看透了我不可能东山再起,凑团也成了很偶尔的事。甚至,他的小弟对我作威作福、颐指气使,他都开始忽视。其余哥们联系也不再频繁。
命运总是充满转折,两月后,我再次被起用。从起用消息走出到正式离开,中间有两个月时间,几个朋友、尤其是留守的兄弟又开始走动,下班约酒,上班叙旧...充满不舍,似乎一切不开心与之无关、从未发生过一样。
期间再过三年,留守的兄弟还在留守,其余几人来来回回、终究各奔东西,出于相对地缘,相对关系走的越来越近,随着相继结婚生子,家庭聚餐也愈加频繁,在外人看来,已宛如一个团体。期间,相互取暖习以为常、心照不宣。
如今七年,几人都已离开郊区,奔赴新的岗位,还会有意无意地聚聚,聊聊过往、谈谈近况,此次也习惯了兄弟相称。但交往间,权位的轻重,代替了年龄大小,成为了座席安排的重要考量要素。席间,其余几人也不约而同地默认,巩固着这层关系,谁人也不想走失。
但遇到事情时,此次凑力又不均匀,当我买大件时,坐到了中间的兄弟,从“哥,你有事说话”,变成了“对不起,没办成”;一位始终在边缘的弟弟却拿出了两个月积蓄,让我“先应急”。
时光荏苒,七年岁月如弹指一瞬,却在人身上留下了思考,让中年的男人开始发福,让青涩的思考有了取舍,让朋友关系加持了相对论、变得更加牢固。
其实,谁都懂得,谁也不希望关于人性的思考模糊内心的纯净,但又总会在理性间封锁感性的闸门,对骚动进行止痒,并谓之“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