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苏轼何许人也?公认的全才,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可就是如此完美的苏轼,却感慨人之渺小,以及天地之广阔。
在苏轼看来,人不过是天地之间的旅客,一眨眼就消失不见了。万事万物,都有其归宿,如果不是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绝对不会过分强求。
被贬到岭南,苏轼不纠结,还吟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倘若苏轼为了一时的得失而郁郁寡欢,那他也就不是苏轼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与其求而不得,不如顺势而为。争这些东西,是跟老天作对,不会有好结果。
01
争名夺利,只会被深渊吞噬。
“名利”二字,就像枷锁,束缚了无数人的一生。他们会为了名利而患得患失,胡乱做事,最后不得善终。
东汉末年的杨修,内心有一个追求,那就是辅佐三公子曹植,荣登帝位。所以,他不听父亲杨彪的劝告,卷入到曹家的“夺嫡之战”当中。
由于曹植屡屡犯错,曹丕步步为营,所以曹操决定立曹丕为世子。一开始,曹操还觉得杨修是个人才,就想放他一马。
但杨修愚蠢不堪,还喜欢在曹操面前刷存在感,把曹操的内心想法说给别人听,所以杨修在道出“鸡肋”的真相后,就被曹操斩首了,不得善终。
杨修,明知道曹植烂泥扶不上墙,为什么还要坚持?人,有点才华,就想争名夺利,扬名立万,那他也就离被杀不远了。
名利,不是争来的,而是靠“潜龙勿用”隐忍获得的。就像司马懿,隐忍六十年,顺利夺取大权,名利权兼得。
02
争一时之气,只会害了自己。
清代大学士张英写过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面对前来求助的家人,张英认为,为了三尺墙而跟别人结怨,又有什么必要呢?让他们三尺,显示自己的肚量,才是最好的选择。
万里长城,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而当年下令修筑万里长城的秦始皇,早就湮灭于历史当中了,就连他的秦王朝,以及嬴氏血脉,也消失殆尽了。
人们都容易被一时的得失,而一叶障目,认为这里要争,那里要抢,将自己置身于风口浪尖处,跟别人处处为敌,这是一种短视。
历史上的王侯将相,他们拥有地位、权势和钱财,如今,他们又在何处呢?早就成为一抔黄土了。
与其为了一时之气而大动肝火,得罪别人,气坏自己,不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少管琐事,那我们的日子会更好过。
03
争不属于自己的缘分,毫无作用。
楚襄王谁都不喜欢,就喜欢神女。所以他拼了命去追求,可还是什么都得不到。宋玉便在《神女赋》中写道,襄王有意,神女无心。
你喜欢别人,不代表别人喜欢你。追求过了,别人拒绝了你,那就可以放弃了。真正的爱,不是咄咄逼人,死缠烂打,而是让对方得以自由。
认识某个人,而无法跟他一直走下去,这就是“有缘无分”。跟某个人结婚多年,最后还是离婚了,这也是“有缘无分”。
缘分,就是月老绑在我们手上的红线,有多少条,就有多少缘分。
跟父母相遇,跟爱人结婚,跟子女相伴,遇到什么朋友,碰到什么过客,这都是“缘分使然”。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属于自己的缘分,那就好好珍惜。不属于自己的缘分,那就及时放手。还自己和对方一个自由,才是真正的活透。
04
争超过自己能力的东西,是狂妄。
一个人,此生最大的愚蠢,就是让自己的野心,超过自己的实力。
他只能管理100万的财富,这已经是他的极限了。如果你让他管理1000万的财富,那他就会守不住,从而将这些钱财亏光。
有一个成语故事,纸上谈兵。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兵法理论家赵括,因为得到赵王的赏识,而领兵40万,在长平一地对抗秦国。
赵括此人,只会夸夸其谈,而没有任何实战的经验,所以赵括本人连同40万赵军,都被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白起,杀干净了。
理论家,那当个教书先生就好,这就是野心符合能力。他偏不,去挑大梁,那他就会面临“身死道消”的结果。野心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就会招惹大祸。
是什么人,就去做什么事,千万不要逞强,否则,会落得人财两空的下场。
文/舒山有鹿
网友评论